近期,兩岸安全情勢又成為國際重要期刊關注的焦點,先是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於5月1日刊出標題為《川普應約束台灣》(Trump should rein in Taiwan)的專文,主張川普政府應對賴清德總統近期的言論與政策動向進行「外部約束」,以避免台海衝突升溫然後將美國捲入。
無獨有偶的是,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也在5月3日出刊的這期,於封面上以斗大的標題寫著〈台灣的考驗〉(The Taiwan Test);並在題為〈超強碾壓台灣危機將至〉(A superpower crunch over Taiwan is coming)的封面報導中,指出台海安全情勢已開始出現變化,且這最終可能導致台灣會在未發一槍下落入中共的勢力範圍;而川普政府則為了避免與中共爆發核戰,可能選擇讓台灣失守。
在這二篇專文發表後,自然引發國內外許多的討論。但我方該警惕的,首先是《外交政策》專文所反映,華府已開始擔心賴政府近期的措施,導致台海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性明顯增加,連帶使美國被迫捲入的風險,也隨之水漲船高;其次是《經濟學人》專文所擔憂的「美國可能放棄台灣」,雖有過慮之虞,但川普政府確實有可能為了避免捲入兩岸的軍事衝突,願意與北京達成「損害台灣利益卻不讓台灣成為北京囊中物」的交易,以便從危機中脫身。
華府開始擔心捲入兩岸之間的軍事衝突
在《川普應約束台灣》的專文中,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兩位資深研究員奇維斯(Christopher Chivvis)與沃特海姆(Stephen Wertheim)指出,賴總統近來的言論與政策,雖然在台灣內部受到歡迎,也具備部分正當性;但對北京而言,賴政府的若干行動很可能被解讀為「切香腸」式地推動法理台獨,極易觸碰到北京的紅線,引發危機。
文章也坦言,即便北京是區域威脅與壓迫者,但除非兩岸都做出讓步,否則無法擺脫危險的上升螺旋;因此從穩定台海局勢的觀點,加強國防與在語言上避免刺激北京,二者同樣重要。
作者也建議為避免賴清德政府誤判,川普政府應對台灣的言論與政策動向進行「外部約束」,避免台海衝突升溫並捲入美國;尤其美中雙方應公開交換下列保證:美國明確表態不支持台灣獨立,只接受雙方和平解決方案;中國則應承諾不設奪台時間表,同時減少對台軍事與灰色行動。
儘管專文刊出後,在國內外都引發不少正反兩面的評價,但國人真正該警惕的是,這篇由華府知名智庫二位資深研究人員所撰寫的專文,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兩岸近期在語言及行動上的針鋒相對,已使華府國安人士對美國可能在近期內捲入台海軍事衝突的憂慮,開始增加。
(相關報導:
風評:無奈的孫立方VS.無辜的附中生
|
更多文章
)
川普可能會犧牲台灣的利益但不會交出台灣
倘若這種憂慮於華府國安圈中逐漸擴張,在北京擁有核武、於第一島鏈周邊也有不容小覷之傳統軍力,且在國際政治現實上,華府要「說服」台北遠比迫使北京屈服容易等因素的聯合作用下;若台爆發危機,華府不排除會決定對北京做出讓步、甚至犧牲若干台灣的利益,來換取北京「不要採取若干行動」。
在2012年7月到2014年11月的日本國有化釣魚台危機中,當中共於2013年11月片面宣布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導致中共與日本之軍機在東海上空短兵相接的頻率大幅增加、引發軍事衝突的風險快速上升,連帶使美國因為《美日安保條約》被迫捲入的可能性也水漲船高。
當時,華府為了避免被迫與中共兵戎相見,歐巴馬總統遂特地在2014年3月25日,與時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僅各帶一名翻譯於海牙闢室密談;密談結束後,日本政府態度隨即軟化,馬上透過管道向北京暗示可接受「爭議各表」模式,也同意在高峰會中公開表態。讓人很難不懷疑是華府因為想從與中共爆發軍事衝突的風險中脫身,遂由歐巴馬總統親自出面,要求日本對中共做出讓步。
如果說連歐巴馬政府,在面對可能與中共兵戎相見、爭議標的又跟美國利益無重大關聯性的危機時,尚且選擇以讓主要盟邦受委屈,並讓北京獲得較多利益的方式處理;試問萬一川普總統任內台海發生軍事危機,在川普總統本人認為台灣對美國的價值不高,又堅信「交易優先、避免正面軍事衝突」的思維,恐怕不會放過任何讓台灣受些委屈,卻能從與中共衝突之巨大風險中脫身的機會。
前述讓台灣受些委屈的措施,包括承諾對美台的政治與軍事交流設限、同意與北京簽署《第四公報》,與華府將約束我方行為等;這與《川普應約束台灣》專文作者所提的建議,似乎也頗為吻合。
至於《經濟學人》封面報導所擔心,川普政府為避免與中共爆發核戰,可能就讓台灣失守,或與中國達成實質上放棄台灣的交易,其實機率偏低;除非台灣在面對中共的威脅時,很快就決定不戰而降。
因為川普本人雖認為台灣對美國無多大利益,但在美國視中共為最主要戰略競爭者的情況下,川普政府若任憑北京片面採取行動—不論是直接攻台、軍事封鎖或長期「隔離」—來改變台海的現狀,而美國卻無所作為;則不僅川普在國際可能顏面盡失,印太地區許多與北京存在主權爭議的國家,日後恐怕也不願在軍事和安全議題上繼續與美國合作,導致美國印太戰略的崩解!
川普政府任內會盡量避免和中共發生軍事衝突
台灣尤其該注意的是,雖然川普政府主張從歐洲與中東等地收縮軍力,以便將資源集中轉用到印太地區,確保美國在軍事上的優勢;美國國務院與國防部內,也有許多對北京持強硬立場的鷹派。但川普總統本人與其核心親信,不僅不認為台灣對美國有多大的利益,更對現階段美國在西太平洋的軍力,感到憂心忡忡。
例如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Pete Hegseth)就職前,在去年11月於網路節目分析美中軍力時,就指出:「在過去10年、12年、15年,所有和中國有關的兵棋推演,可完美說明美國都是敗陣」、「我們都知道美軍真正狀況」。
因此,川普政府之所以急欲從歐洲與中東等地抽身,集中可用資源於印太地區以對付中共;其實反映出川普政府中的核心國安官員,對美軍目前在印太地區相對共軍並無足夠優勢,而感到憂心忡忡。
在這種情況下,可合理推斷,川普政府應會盡量避免捲入與中共的軍事衝突,除非川普政府認定的核心利益遭受威脅。
賴政府的強硬措施反而可能促成美中交易
更重要的是,在川普與其核心圈「交易優先、避免正面軍事衝突」的偏好極為明顯的情況下,北京可能會利用「華府開始擔心賴政府的行為可能引發危機」之心態,利用兩岸的重大政治爭議性事件,先設法將責任歸咎於我方,再大幅升高台海的緊張情勢以對川普政府發動「強制外交」,勸誘後者以犧牲我方的利益為代價,做出對北京比較有利的讓步。
換言之,我政府近期在兩岸問題上所採取的強硬措施,反而可能促成川普政府與中共達成某種對我方不利,卻讓中共獲得收益的交易。
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尤其要防止任何可能會讓我方被國際社會認定,應該替引發危機之導火線負責的情形發生;例如在台之大陸人士、國人之大陸配偶,甚至大陸配偶之子女,遭特定政治立場之台灣民眾攻擊,以致人身安全遭受侵害。
因為類似的事件,極可能會在大陸民間引發強烈的情緒,讓北京獲得升高對台武力威脅的正當性,同時讓川普政府與國際社會認為,既然是台灣方面的作為導致危機爆發,則犧牲若干台灣的利益,來換取緊張情勢降溫,就顯得理所當然。
(相關報導:
風評:無奈的孫立方VS.無辜的附中生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