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雄觀點:賴清德不顧老百姓死活,終必會被人民拋棄

筆者認為:,賴政府以意識形態治國,壓制在野、挑動對立,恐將台灣推向戰爭邊緣;唯有和平公投與對話,才是避免衝突的理性出路。(資料照,柯承惠攝)

在野黨426上凱道戰獨裁,25萬人向賴清德發出怒吼,但是假借司法之手戕害在野黨的手段卻仍繼續肆無忌憚進行著。賴清德自上任以來,以其鮮明的台獨立場和強硬的政治手腕,曾吸引了一部分支持者的擁護。然而,根據最新民調顯示,賴清德的民調出現下滑,執政表現滿意度首次出現死亡交叉,這反映出他的政策走向和治理方式正引發越來越多的民眾不滿。國民黨提出罷免賴清德的行動,儘管成功的機率不高,但其政治意義不可忽視。這一提案反映了在野黨對執政黨的不滿,並試圖藉此在政治舞台上進行反擊和自我振興。

同時,這也顯示出在野黨在憲政框架下的策略運用,試圖通過象徵性的政治行動來影響公共輿論和未來政策走向。罷免案的提出,無論成功與否,都可能對台灣的政治生態產生深遠的影響。

賴清德政府延續民進黨「清算鬥爭」傳統,將司法與監察體系工具化,系統性打壓在野勢力。從「不當黨產條例」無限擴張追溯效力,到以「反滲透法」箝制民間交流,甚至利用稅務稽查與金融監管手段騷擾在野黨支持企業,種種行徑已逾越法治紅線。更甚者,監察院淪為政治打手,針對在野黨縣市首長發動「濫權彈劾」,完全背離權力分立原則。這種「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威權治理,實質摧毀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成果。凱道20萬公民的怒吼,正是台灣社會對民主倒退的集體焦慮。

民進黨操弄「報復性罷免」已達失控狀態,從2025年初發動的「全台大罷免」到針對單一里長的「微型罷免戰」,民進黨將嚴肅的民主機制轉化為政治鬥爭武器。尤其惡劣的是,其罷免論述刻意煽動「藍綠對決」、「世代仇恨」,甚至捏造「中共同路人」等虛假標籤,導致地方治理空轉、社會信任崩解。這種「為罷免而罷免」的惡質文化,暴露執政黨寧可犧牲民生也要鞏固基本盤的權謀算計。

當全球面臨地緣政治重組與供應鏈危機之際,賴政府卻持續操弄「抗中保台」意識形態,導致台灣在區域經濟整合進程中自我邊緣化。2024年台灣對東協出口衰退23%、半導體市占率首度被韓國超越,執政黨仍堅持「新南向政策」的政治圖騰,無視產業界轉型需求。更荒謬的是,面對缺電危機,政府竟重啟高污染燃煤機組,卻以「非核家園」口號阻擋在野黨提出的核能延役方案,完全背離「非核減煤」的國際趨勢。

賴清德就職演說提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激進論述,不僅違反憲法增修條文,更直接挑戰北京紅線。其任內批准美軍擴大使用左營軍港、推動「全民防衛動員法」將16歲學生納入戰時編管,皆大幅升高兩岸軍事對抗風險。諷刺的是,當解放軍機艦常態化繞台、美國智庫評估2027年開戰機率超過65%時,總統府仍高調舉辦「和平對話研討會」,這種「言行分裂」的危機處理模式,已讓台灣陷入「最危險的戰略模糊」。 (相關報導: 台幣狂升!賴清德怪「在野炒作」 黃國昌批:匯率也要甩鍋到底誰執政? 更多文章

賴清德總統面對20萬公民集結凱達格蘭大道發出民主警訊,竟以「要抗議就去天安門」輕蔑回應,此語不僅暴露其對基本人權的無知,更將台灣民主與威權體制等量齊觀,堪稱中華民國憲政史上最荒謬的執政者發言。這種「朕即國家」的權力傲慢,正印證在野陣營指控「綠色獨裁」絕非政治攻訐,而是當前民主體制崩壞的鐵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