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被視為秦始皇的士兵,為何都盔甲單薄又沒戴頭盔?3大現實原因讓人難以想像

兵馬俑被視為當時秦軍真實寫照的陶俑,大多頭頂僅纏麻布巾、戴革製帽,或乾脆將頭髮盤起,竟無一人佩戴頭盔。(示意圖/取自momo@flickr)

參觀秦始皇兵馬俑的遊客,常會對士兵頭部的打扮感到好奇,這些被視為當時秦軍真實寫照的陶俑,大多頭頂僅纏麻布巾、戴革製帽,或乾脆將頭髮盤起,竟無一人佩戴頭盔。這樣的裝備安排是因為工匠的疏忽,還是歷經歲月腐蝕後遺失了?實際上,這一現象背後反映的是秦軍的軍事制度、戰鬥文化與技術條件的多重限制與選擇。

兵馬俑被視為秦始皇的士兵,為何都盔甲單薄又沒戴頭盔?

《搜狐網》報導,根據考古與文獻資料,先秦時期的步兵與鄉兵普遍未配戴頭盔,僅有部分騎兵才會配有簡易皮製盔帽。秦兵馬俑的設計並非失誤,而是忠實還原了當時秦軍的實際裝備情況。這一點也進一步印證了秦軍的軍事思想與裝備策略與現代觀念大相逕庭。

秦人自商鞅變法以來推行「全民皆兵」的軍事制度,軍中流行尚武精神,視不戴頭盔為勇猛無懼的象徵。為激勵作戰士氣,秦法明訂士兵每斬一敵首,便可晉升爵位,並獲得國家分配的免費勞力支援。爵位越高,獲配的勞力天數越多;反之,無爵者還需輪值服勞役。如此制度讓士兵在戰場上爭先恐後,求勝心切,自然也無暇顧及自身防護,甚至視頭盔等裝備為累贅。

另一方面,當時的軍事技術與製造成本也深刻影響了防具的普及。雖然秦代已有煉鐵技術,但仍處於青銅時代末期,無論是銅製還是鐵製的頭盔都價格不菲。加上鐵質易鏽蝕、使用壽命有限,使得國家在統一供裝的體制下,更傾向投資於長兵器如矛、戟、弩等攻擊性武器,而非頭部防具。

此外,根據當時的作戰型態,戟與劍等刺擊型武器為主流,攻擊目標多集中在胸腹部位,對頭部的直接威脅相對較低。這也可以從兵馬俑的造型中窺見一二,士兵大多披甲護胸,卻鮮少配戴頭部防具,顯示當時防禦重點並不在頭部。

綜上所述,秦兵馬俑未佩戴頭盔的現象,並非工匠遺漏或歷史遺失,而是秦代軍事文化、經濟能力與技術條件綜合作用下的結果。這些細節不僅重現了秦軍鐵血制度與激勵體系,也揭示了當時國家資源分配、裝備選擇上的精算邏輯,更展現出一段歷史背後的時代智慧與侷限。

責任編輯/蔡惠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