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弓箭射不穿盾牌,士兵打仗為何還要拚命射箭?課本沒說的2大暗黑原因曝光

為何古人會在明知射不穿盾牌的情況下,仍然浪費體力拼命射箭呢?主要有兩個原因。(示意圖/取自imdb官網)

在冷兵器時代,弓箭是最有效的遠程作戰武器,射程遠的特點使其成為古代戰場上的主力,盾牌則是對應的防禦性工具。雖然弓箭無法穿透盾牌,但古代戰爭中,弓箭依然被大量使用,並且不斷放箭攻擊敵方盾陣。為何古人會在明知射不穿盾牌的情況下,仍然浪費體力拼命射箭呢?主要有兩個原因。

古代弓箭射不穿盾牌,士兵為何還要拚命射箭?

根據《搜狐網》報導,古代戰爭中的萬箭齊發場面震撼十足,但弓箭並不容易掌握,射擊的精準度、射手的臂力、弓箭材質、風速等因素都會影響射擊結果。而盾牌使用相對簡單,幾乎每位士兵都能輕鬆上手,隨著工業技術發展,盾牌的防禦力也逐漸提升,讓弓箭未必能達到一擊必死的威力。

在守城戰爭中,弓箭的作用尤為重要。守軍會在城池的高處向下射擊敵軍,這不僅能對敵人形成威脅,還能減緩其進攻速度,進而牽制敵軍,迫使敵人增加防禦準備。這樣一來,不僅能增加敵軍的進攻成本,還能削弱其前線兵力。因此,雖然弓箭並不一定能造成致命傷害,但它在防禦和牽制敵軍方面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

此外,弓箭雖然能被盾牌擋住,但由於弓箭的覆蓋面廣,總會有幾支箭射到人體的其他部位。而且,戰場上人員密集,雖然盾牌能擋住大部分的箭矢,但總會有箭矢射中人體的其他地方,比如胳膊、腿等部位。雖然這些部位不一定是致命的,但射中後也會帶來不少麻煩。被射中後,疼痛難忍,且流血過多,顯然不可能繼續參與戰鬥。再加上古代醫療技術落後,若不懂得包紮,且無法有效消炎,傷口很容易感染,最終可能導致腐爛而死亡。

為了提高弓箭的致死率,古人還常常在箭頭上動些手腳,比如設計倒鉤,或是在箭頭上塗抹毒液,加速敵軍傷口感染,讓致死率更高。古代沒有消炎藥物,士兵在戰場上若被射中,傷口極易發併發症,往往會化膿,最後致命。

責任編輯/蔡惠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