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因長時間使用手機、電腦,近視比例節節攀升,不過早在古代,近視問題就已經存在,只是成因略有不同。當時生活條件艱困,照明不足,加上科舉制度盛行,讀書成為寒門子弟翻身的唯一機會,許多人長時間挑燈夜讀,不知不覺損傷視力,著名詩人白居易和文學家蘇軾,都是歷史上記載的「近視族」。
古代還沒發明眼鏡,古人近視該怎麼辦?
據《動歷史》指出,古代務農人口居多,晚間多數人早早休息,使用蠟燭照明的機會也不多,因此近視在普通百姓中不算常見。不過,書香世家或寒窗苦讀者情況則大不相同,窮人由於生活條件差,營養攝取不足,不僅容易近視,夜盲症的發生率也偏高。
唐代詩人白居易就是古代患有近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與元九書》中描述「暝然如飛蠅垂珠在眸子中者,動以萬數」,形象地描繪出類似飛蚊症的視覺困擾。他更在《眼病二首》中寫道「縱逢晴景如看霧,不是春天亦見花」,反映了視力模糊帶來的生活不便。
古人對於視力模糊的理解與今天不同,普遍認為是精神渙散所致,並嘗試以各種方法保養眼睛。《本草綱目》中提到,將石菖蒲盆栽放在案頭,可以吸附油燈冒出的黑煙,減少對眼睛的刺激,達到「煙不傷目」的作用。而北宋文豪蘇軾也曾因過度用眼導致視力下降,他便透過熱敷與按摩進行緩解。
直到明朝永樂年間,眼鏡才逐漸出現在中國史書中。1410年,滿剌加國進貢一副「單照」,即單片水晶眼鏡,因材質珍貴、製作不易,主要作為皇帝賜予重臣的高貴禮物。江南才子祝枝山就以經常配戴單照著稱,既能改善視力,也象徵身份地位。然而,這類眼鏡多為進口,價格高昂,市井百姓難以取得。
直到明末,工匠孫雲球觀察到民間有大量視力需求,於是研究出磨製鏡片的技術,並發明「牽陀車」,可根據不同度數製作近視與老花眼鏡。他將技術彙整成書,名為《鏡史》,使眼鏡進一步普及,價格大幅下降,一般百姓才得以負擔得起。
資料來源:《bilibili》 (相關報導: 清朝上千萬人都說「滿語」,為何不過百年現在幾乎沒人會講?4大殘酷原因徹底滅絕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蔡惠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