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忠報國的岳飛,不是被秦檜害死的!「莫須有」罪名的背後和1女人有關,揭密歷史課本沒說的真相

岳飛是被宋高宗趙構與秦檜合謀害死於風波亭,但此事其實還與一個女人有關,就是趙構生母韋太后。(圖/取自百度百科)

提起南宋名將岳飛,許多人腦海中立刻浮現「精忠報國」、「風波亭冤死」的悲壯畫面。人們普遍認為,岳飛之死是宋高宗趙構與權臣秦檜合謀所致,被秦檜強加莫須有的罪名遇害,然而鮮有人知道,真正下決策的其實是宋高宗趙構,而一位長年身陷敵國的宮廷女子,也在這場歷史悲劇中扮演了微妙而關鍵的推手,也就是趙構的生母、宋徽宗的妃嬪韋太后。

一代名將岳飛為何被宋高宗賜死?

岳飛,南宋著名抗金名將,自幼立志報國,精通兵法,忠心耿耿。岳飛之死,必須從當時的歷史背景談起。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南下攻破北宋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擄走徽宗與欽宗二帝及大量皇室宗親與大臣,此即「靖康之難」,標誌著北宋的滅亡。

宋高宗的生母韋太后亦被金人俘虜。其後,高宗在南京應天府即位,建立南宋,岳飛正是在這動盪時局中挺身而出,主張收復失地、抗金復國。

初期,高宗面對軍情與民意壓力,起用岳飛、韓世忠等主戰派將領,同時也重用秦檜、黃潛善等主和派大臣。表面上支持抗金的高宗,實則傾向偏安江南,當時的宋高宗並不樂見一位擁有強大軍權、聲望高漲的將領。他一方面依賴岳飛等人抵抗金軍,一方面又擔心功高震主,尤以岳飛這類深得人心的大將更令他憂懼,尤其在母親韋太后被金人俘虜後,情感與政治的矛盾更加加劇。

韋太后是誰?如何成為岳飛之死的推手

韋賢妃原是開封人,出身並不顯赫,最初只是官宦人家的侍女,因機緣進入皇宮,先被賜予宋英宗,後來轉至宋徽宗宮中,誕下趙構。然而,她在後宮地位並不顯赫,甚至在徽宗一眾妃嬪中並不受寵。靖康之變後,韋賢妃與皇室宗親一同被金人俘虜,遠赴北方,自此開始了長達近20年的囚居生活。

宋高宗趙構稱帝後,表面上延攬岳飛、韓世忠等名將抗金,但當岳飛屢次北伐得勝,眼看收復中原有望,趙構卻逐漸感到不安。他憂慮岳飛權臣功高震主,也擔心迎回被俘的兄長宋欽宗會動搖自己的皇位。於是,他找到了「為母請命」這個無可指摘的理由,作為與金人議和的最佳藉口。更讓他在金人以「殺岳飛換韋太后」為條件時,起了殺心。

根據《宋史‧岳飛傳》記載,岳飛屢次在戰場上取得勝利,卻屢遭皇命召回,不能進一步收復失地。他也不諳宮廷權術,曾多次上奏請求高宗立太子穩定政局,無意中觸犯皇帝忌諱。此舉讓高宗對他愈加不滿,兩人之間的隔閡愈來愈深。

學者錢穆在《國史大綱》中指出,高宗對武將權重深感不安,對岳飛這類忠直而握兵的大將,實則心存戒心。

為了以母親的歸來作為和談條件,宋高宗多次派使者出使金國,明言只要金人歸還太后,其他一切都可談判。在這場政治交易中,韋賢妃成了談判的「籌碼」,宋高宗為達成與金國的和議,接受了對方提出的4項條件。其中最後一項,便是處死岳飛。岳飛雖屢立戰功,卻因堅決主戰而成為和談的障礙。最終,宋高宗與宰相秦檜密謀,以「莫須有」之罪將岳飛逮捕入獄。

「莫須有」之罪將岳飛逮捕下獄。這個含糊其詞的罪名,讓後人長久以來譴責秦檜是陷害忠臣的元兇。

為什麼岳飛必須死?

紹興十一年(1142年),岳飛在大理寺風波亭含冤被處死,年僅39歲。他臨終前仍高呼,「天日昭昭!」以示清白。與他同被處死的,還有其子岳雲與部將張憲,。一代抗金名將,就此殞命。

雖然後世多責秦檜為主謀,但如朱耀廷在《兩宋之際的岳飛與秦檜》中指出,真正拍板誅殺岳飛者,是宋高宗本人,秦檜只是執行者,其背後推手不僅是母親韋太后,更是對武將勢力的警惕與對政權穩固的考量。

岳飛的軍功與民望,對高宗構成威脅,錢穆在《國史大綱》中就指出,宋代皇帝普遍對武將有所忌憚,特別是南宋初年政權未穩之際,更無法容忍軍中英雄獨大。

尤其在生母韋太后仍被俘北地的情況下,高宗對金議和心切,為求穩定政權與家庭團聚,選擇默許甚至指使秦檜行事,秦檜雖是具體執行者,但若無宋高宗默許,他不可能單獨行動。

岳飛的忠直與影響力,正好觸及宋高宗的逆鱗。於是在權力、自保與親情的交織下,岳飛成了政治妥協的犧牲品。岳飛「必須死」,才能保住政權、成全和議、消除隱患。他的遭遇,不只是個人悲劇,更映照出南宋政局的現實與無奈,留下了千古遺恨,「精忠報國」成為後人景仰的象徵。

責任編輯/陳得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