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隆挨批「扶不起的阿斗」,到底發生什麼事?集團未來走向一次看

川普對台針對汽車與相關零組件全面加徵關稅,裕隆集團卻又被推向風口浪尖。(資料照,陳昱凱攝)

川普關稅大刀砍向全世界,宣布對台灣課徵32%對等關稅,同時針對汽車與相關零組件全面加徵25%關稅,許多人認為,台灣的高關稅政策不僅是政府保護本土產業的措施,更可能是為了進一步保護裕隆在台灣市場的競爭力,被痛批是「扶不起的阿斗」,讓裕隆不得不發聲明駁斥「請停止對本集團的不實指控與毀謗。」為什麼裕隆又被推向風口浪尖?

裕隆旗下車業發展如何?

時間拉回1953年9月,嚴慶齡、吳舜文夫婦在新店大坪林買下大片農地創設工廠,成立了「裕隆」,是台灣首間自主造車企業,承載台灣政府「自主造車」的工業夢想。業內人士也向本刊記者表示,最初裕隆率先取得日本日產Nissan技術授權,加上政府扶植給予關稅與政策上的支持,其實生產出不少來自日產的車款。

有很長一段時間,裕隆幾乎壟斷台灣乘用車市場。1980年代吳舜文走上自主開發之路,飛羚101、102、精兵等都獲得不錯的回響,不過隨著台灣進口汽車市場開放,豐田、本田、福特等國際品牌紛紛進軍台灣,裕隆的優勢不再。業內人士表示,「後來國產汽車分手經銷商系統以及後續自主車型品質問題,讓大眾對裕隆汽車產生負面看法」,更導致與日產關係緊張。

1995年接班人嚴凱泰決定暫時放棄自主研發、決定和日產重修舊好,又恢復品牌10年好光景。只是到了2005年,裕隆成立華創車電再度開始自主研發後,與日產關係又漸行漸遠,為了擺脫對日產的依賴,裕隆在2008年推出自有品牌「納智捷(Luxgen)」,試圖走向自主研發、設計與國際市場。

裕隆躺著也中槍?為何引發民怒?

只是裕隆汽車近年轉型未果,旗下品牌納智捷屢遭市場質疑品質與性價比,在市場表現不盡理想。觀察國內車輛掛牌表現,納智捷在2018年以前,每年都有近萬甚至破萬輛的表現,不過在2019年以後剩不到5,000輛,2022年更只有2,000輛的表現,加上歷年來政府的補貼、貸款與關稅保護,被視為「扶不起的國產車」。

前立委高嘉瑜直言,裕隆靠著政府高關稅保護了70年,結果裕隆的車子在台灣售價居然比國外還貴?「受夠裕隆這個敗家子了,阿斗就是阿斗。」不過裕隆聲明稿也表明,裕隆集團在自主研發和自主品牌的投入,數十年來也培養出台灣零部件及汽車電子的競爭力,許多台灣汽車零部件的領導廠商都與裕隆投入研發有關而逐漸發展起來,進而打進國際供應鏈。

裕隆也強調,每一部車開發規模不等,不算研究投入的風險,單單在模具與生產線機器設備投入至少都是10億起跳,長久下來也為台灣的模具產業、工具機及設備產業打下堅實的基礎,「這些都是國產車產業鮮為人知的隱形貢獻。」 (相關報導: 台灣32%關稅有望調降?學者談「川普本色」:絕不能以殺價姿態談判 更多文章

不過資深財經網紅胡采蘋也在臉書上指出,裕隆在2008、2009年的時候成立納智捷汽車,當時台灣政府又給予電動車補助,包括2006年「台灣整車科專IA計劃」,裕隆拿了9億、相關協力廠商拿了6億新台幣;接著2010年「智慧電動車發展策略與行動方案」給了113億,裕隆說只拿了11億,但是電動車業界的人表示,「這113億基本上就是補助裕隆的上下協力廠商,等於是給裕隆做車的整套補助,裕隆對分配名單有主要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