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有沒自主研發? 不如從37年前的「中華威利」談起...

中華有沒自主研發? 不如從37年前的「中華威利」談起...

近期台灣車壇絕不平靜,先是自製率政策,後有美國關稅戰及衍生出來進口車關稅課徵議題,且各皆具備撼天動地的實質影響力,而在熱烈辯證中,每每裕隆集團都成眾矢之的而砲聲隆隆。 先將火線話題擱一邊,畢竟太多討論都足以自證立場,時間軸一攤總是各說有理,但裕隆到底有沒有認真研發真正意義上的「國產車」?這次我們從集團旗下的中華汽車看,真實發生過的歷史,或許跟你所想不太一樣...

1988年中華威利發表(翻攝自中華汽車檔案資料)。
1988年中華威利發表(翻攝自中華汽車檔案資料)。

 

台灣到底有沒有國產車?

台灣到底有沒有非代工組裝真正意義上的「國產車」?答案,當然是有的。

撇除1986年的飛羚101(這又是另外的故事了),約略同期的1988年,全國首輛斥資14億元自主研發的商用車 — 中華威利正式下線,這款輕商型廂/卡車雖骨幹源自第四代三菱Minicab,但透過當時裕隆汽車工程中心巧手,不僅外觀、設計與被動安全皆有所改動,動力系統更換裝符合台灣市場需求的1.1升直列四缸引擎,排氣量甚至較搭載548c.c.直三引擎的Minicab足足高一倍,也因更加符合市場需求,甫推出三年便銷售超過六萬輛,並搶下高達八成的市佔率,進而將中華汽車拱上台灣商車霸主寶座直至今日。

1988年斥資14億元自主研發的中華威利正式下線,不到短短三年時間,更熱銷超過六萬輛並搶下八成市佔率(翻攝自中華汽車檔案資料)。
1988年斥資14億元自主研發的中華威利正式下線,不到短短三年時間,更熱銷超過六萬輛並搶下八成市佔率(翻攝自中華汽車檔案資料)。

 

 

中華威利透過裕隆汽車工程中心巧手於外觀、設計與被動安全皆有所修改,更換裝符合台灣市場需求的1.1升直列四缸引擎以符合國內市場需求(翻攝自中華汽車檔案資料)。
中華威利透過裕隆汽車工程中心巧手於外觀、設計與被動安全皆有所修改,更換裝符合台灣市場需求的1.1升直列四缸引擎以符合國內市場需求(翻攝自中華汽車檔案資料)。

 

有趣的是,與近期自製率議題相反,1994年中華汽車甚至還透過第三地中轉CKD散料件的方式,將威利(Verica)交由中國柳州微型汽車廠,也就是現在的廣西汽車集團(亦即車迷耳熟能詳的五菱汽車)組裝銷售,此外於2009年起,當時的菱利(Veryca)也以成車方式成功打入美國市場,用現在角度看,逆輸出威利與菱利等產品的中華汽車,要稱之汽車業界的「台灣之光」也一點不為過!

中華威利甚至曾以CKD散料件組裝與成車的方式,分別逆輸出至中國與、、美國與印度等海外市場(翻攝自中華汽車檔案資料)。
中華威利甚至曾以CKD散料件組裝與成車的方式,分別逆輸出至中國與美國與印度等海外市場(翻攝自中華汽車檔案資料)。

 

自製引擎才是王道

中華威利的「威力」,直到2007年停產後才逐漸走入歷史,但早在1995年,為了不讓自主生產之路中斷,中華汽車也曾積極參與台灣汽車史上最具野心的計畫之一 — 與工研院、裕隆及三陽共同成立「華擎機械公司」,並致力於設計、製造本土內燃機動力單元,當年成功研發的1.2升汽油引擎,於1998年開始搭載於中華威利之上,更進一步提高國產自主化比例,儘管後續隨著市場需求及產品策略調整,現款車型已改用其他動力單元,但華擎機械時期所累積的技術能量,仍成為中華汽車後續自主開發的重要基礎。 (相關報導: 福斯德國兩間工廠將生產奇瑞汽車? 更多文章

約略同期,1999年中華汽車也創建了CARTEC亞洲技術研發中心,並於2000年推出與威利並行銷售,擁有嶄新設計、底盤、座艙與動力系統的菱利Veryca,不僅獲得市場壓倒性支持,更為中華商用車自主研發實力奠定了深厚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