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在台灣經濟快速發展的年代裡,眷村不只是軍人家庭的聚落,更是孕育出獨特生活文化的所在。從人人瘋養鳥、轉當電影臨演,到別具風味的「眷村冰」吃法,這些看似瑣碎的小事,實則映照出當時社會的文化縮影,這樣的經歷成為當時部分眷村居民所共有的歷史記憶。
養鳥熱
在臺灣,過往歷史中常見一些「新興事業」或「新奇玩意」一窩蜂地興起,卻很快又隨著風潮消退。《聯合報》在1970 年的一篇報導中提到,如養雞、養鵪鶉、養鳥、養兔子、養洋蟲(紅蟲)、養牛蛙和養鰻魚等,這些行業曾如狂風怒潮般席捲臺灣,但很快便因供需失衡而快速沒落。其中,養鳥業最為特別,也造成了最多人的損失。在養鳥熱潮的高峰時,一對錦靜鳥(俗稱「文鳥」)的價格高達上萬元,一對胡錦鳥(胡錦雀)也能賣到五、六千元,但隨著市場崩盤,這些曾經高價的鳥類迅速貶值,幾乎變得一文不值。
養鳥的風潮大約在1963 年興起,並在1965 年達到頂峰。根據當時的報導,「臺灣省飼鳥協會」於1963 年由數十位愛好者成立,經過三年擴展,會員數量暴增至四千人,成為當時臺灣民間團體中發展最快、規模最大的組織之一。 1965 年時,據媒體調查,全臺養鳥戶已超過七萬戶,其中以軍公教人員居多,且這股熱潮正逐漸向農村蔓延。
臺灣飼養鳥隻外銷業務確實能帶來豐厚的利益。例如,花鸚哥的價格約六十元、金絲雀約一百六十元、白文鳥約一百六十元、胡錦鳥三百六十元、小紋鳥二百元、十姐妹鳥五十元。由於臺灣氣候適宜、環境優越、飼料充足且人工成本低,加上外銷市場廣大,交通便捷,這使得飼養鳥類成為一個極具潛力的行業。
當時的專家認為,如果政府相關單位能全力推廣並輔導這一產業,而飼養戶也能致力於增產、降低成本並改進技術,這項副業不僅能發展為專業化行業,還有可能取代日本、比利時和荷蘭等國在國際鳥類市場上的地位,為臺灣爭取巨大的外匯收入。同時,這也能為軍公教人員及廣大農工階層開創一個穩定且有前景的家庭副業。
這些新興行業大多數是家庭副業,跟風投入的人數龐大,導致產量過剩,很快就出現供需失調,最終造成價格崩盤。養鳥的經濟泡沫化現象,讓許多曾經投入大量資金的人在風潮退去後遭受損失,也反映了當時臺灣社會中對短期利益的追求與市場的脆弱性。
臨時演員
眷村居民常有一種特別的副業,就是在電影製片廠當臨時演員。位於桃園大湳的陸光四村的居民就有過這樣的經歷,因為附近有一家聯邦公司的國際製片場。1968 年6 月15日的《聯合報》報導了聯邦公司拍攝新片《鐵娘子》的消息。這部由宋存壽導演執導、韓湘琴與白鷹聯合主演的電影,當月在大湳的國際製片場拍攝劫法場的大場面,需要近千名臨時演員,並計畫用五天完成拍攝。
有關桃園眷村居民擔任臨時演員的動員,前述過去陸光四村眷戶蔣熙文的妻子蔣劉秀雲及女兒蔣佩玲,私下受訪時表示,她們都曾被動員去桃園八德大湳附近的製片廠當過臨時演員。這樣的經歷或許是當時部分眷村居民所共有的歷史記憶。 (相關報導: 4歲讓梨的孔融,長大後被滿門抄斬!死前求情曹操,九歲兒子說了1句話成千古名言 | 更多文章 )
眷村冰
在1960 年代,魯齊住在桃園的一個空軍眷村。那時候,冰塊不是隨手可得的,得從冰店訂購,訂好後,冰店的伙計會將大冰塊放在腳踏車後座,快速送到客戶家中。為了防止冰塊在運送途中融化或掉落,他們會用穀糠包裹冰塊,再用粗麻布將其牢牢包裹。冰塊送到家後,還需要用手鋸現場鋸出所需的冰塊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