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國烽火連天的古代,「武安」這一稱號象徵著軍功卓著戰勝敵人、安邦定國的意思,而「君」則是戰國時期興起的一種新爵位。然而,歷史上,曾被封為「武安君」的5位將領,無一不是赫赫戰功之人,卻也無法逃過悲慘命運,最終皆不得善終,唯獨劉邦因一字之差倖免於難。
戰國4大名將皆封「武安君」,卻無一善終
封號,是古代一種身份的象徵,只有為國家做過特殊貢獻的人物,才能夠得到皇帝欽賜的封號。根據《網易》報導,歷史上有5位名將被封為「武安」,其中4人稱號「武安君」,雖然他們無一不是功勞卓著者,卻無一人能夠善終。唯獨劉邦封號為「武安侯」,因一字之差倖免於難,還成就帝業,開創了四百年漢朝的基業。
白起:戰功赫赫名震天下,終被賜死杜郵
最為人熟知的「武安君」莫過於秦國名將白起,白起又稱公孫起,白起生活的年代,正是秦國經歷商鞅變法之後,國力日漸強盛的時期。秦昭襄王十二年(前295年),秦國制定了東方進攻打三晉,圖謀天下的戰略,而白起也因「善用兵」而受到丞相魏冉的舉薦,逐漸受到重用。他曾屢戰屢勝,被譽為「戰神」,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以十二萬軍隊全殲韓戰二十四萬大軍而一戰成名。
此後,白起多次帶兵出戰,多次擊敗三晉,殺敵奪城無數,秦昭襄王以白起能撫養軍士,戰必克,得百姓安集,加封白起為「武安君」。
然而功高震主,不免被被秦昭王猜忌,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年),秦王派兵攻打鄒鄲,白起卻極力勸阻,失敗後稱病。隔年,王陵攻打邯鄲不利,意圖起用白起,白起仍堅持不宜出戰。秦軍戰敗於鄒鄲後,昭襄王遷怒於白起,先將其貶黜為士伍,放逐至陰密,後又賜死於杜郵。
蘇秦:倡導六國合縱抗秦,後來因車裂而亡
縱橫家蘇秦,倡導合縱抗秦,成功說服六國組成聯盟,並被趙肅侯封為從約之相與武安君,權勢一時無兩。但隨著齊魏等國受秦挑撥轉而攻趙,蘇秦合縱戰略瓦解,輾轉至燕國擔任密使,進行間諜工作。
後來在齊國遭權臣忌恨而被刺重傷,臨死前為保密並誘捕刺客,他設計要求齊王以「通敵罪」將他車裂示眾。
李牧:三敗秦軍保趙國,卻被讒言所害
趙國名將李牧,曾在北疆重創匈奴,後又在肥水之戰與番吾之戰中連敗強秦,為趙國爭得喘息之機,被趙王尊為「白起再世」,封為武安君。秦王政元年(前246年)前後,李牧被調回邯鄲任職,此後逐漸受到重用,他以穩健防守與奇襲戰術著稱,是當時秦國統一之路上的最大障礙。
秦王政十八年(前229年),趙王遷則派李牧率軍抵禦秦軍,秦國名將王翦認為,若不除李牧,無法攻陷趙國,遂設反間計,買通趙王近臣郭開,誣陷李牧通秦。趙王不察,將其誅殺。李牧一死,趙國軍心崩潰,秦軍長驅直入,趙王被俘,國運終結。
項燕:率軍擊敗秦將李信,隔年敗於王翦戰死
武安君項燕,是楚國名將,家族世代為楚國將領。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當秦將李信率軍攻楚時,項燕果斷出擊,以三晝夜不歇之策重創秦軍,李信慘敗而退,此戰後,項燕因為此戰之功被封為武安君。
然而隔年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秦將王翦率60萬大軍捲土重來,項燕雖全力應戰,但秦軍避戰持久消耗,最終楚軍士氣大減。項燕撤軍途中遭追擊,戰死於蘄南,楚軍潰敗而逃,楚國隨之滅亡。
劉邦:倖免一難,病逝長樂宮
劉邦曾短暫被封為「武安侯」,為項羽分封時的過渡性封號,象徵性安撫之舉,後被改封為「漢王」,開始楚漢爭霸。漢高祖是西漢的建立者。從一個平民小吏起家,最終打敗強敵項羽,奪取天下,開創了四百年漢朝的基業。劉邦最後下場可以算是相對「善終」,但也因為身體和精神狀態長期被疾病與政務壓力折磨。劉邦在征討英布叛亂(漢五年,前202年)期間,不慎被流矢所傷,雖未致命,卻因此病重。之後數年健康每況愈下,劉邦晚年對功臣的猜忌與屠戮(如誅殺韓信、英布、彭越),讓他身後的政權充滿隱患,最終於漢高祖七年(前195年)病逝於長樂宮(位於今西安),享年61歲。
資料來源:《網易》 (相關報導: 秦始皇收天下兵器鑄12金人,為何全都消失了?揭祕課本沒提的3大去處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陳得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