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哲偉觀點:台積電,能否成為台灣品牌的最高象徵?

台積電以技術領先成為世界矚目的公司,台灣政府應趁此機成立「MIT品牌推進辦公室」,打造台灣自己的全球級品牌。(資料照,顏麟宇攝)

最近在抖音上刷到一支影片,一位年輕女生說她每天在工廠替名牌包代工。包包一個賣好幾萬,她拿到的工資卻只有幾百塊人民幣。這不是我們整個產業的縮影嗎?

根據貝恩(Bain)2023年奢侈品報告,一個3000元售價的名牌包,原材料成本只占4%~8%,而代工廠拿到的價格只有120元,利潤大概只佔最終售價的0.67%。大部分利潤,被品牌商賺走了。

高科技產品也一樣。以iPhone為例,根據Counterpoint Research資料,一支iPhone的生產成本大概只佔售價的10%左右。蘋果自己拿走58.5%的利潤,富士康組裝廠的人工成本卻連2%都不到。這樣的故事,一直在全球上演,而台灣,長年都只在這個價值鏈的底層。

台灣的代工魔咒

台灣代工產業曾經是我們的驕傲,但也是我們的枷鎖。以筆電代工為例:根據財報數據,廣達、緯創、英業達、仁寶等公司的毛利率都不到5%,所以才有「毛三到四產業」這個自嘲。即使是被譽為「護國神山」的台積電,在早年也只是默默幫世界做晶片的角色。只是台積電靠著技術領先,毛利率從2019年的41.31%一路提升到 2025 年第一可能過58%,才終於在全球打出屬於自己的地位。

但說到底,台積電今天的高價值,更多是技術門檻的保護,而不是消費者品牌溢價的結果。你問全球消費者「知道台積電嗎?」答案大多是「不知道」。這就是我們最大的遺憾,我們有世界級的實力,卻沒有世界級的品牌存在感。

三星的故事,我們可以學嗎?

看看韓國的三星。Brand Finance 2024年全球品牌價值報告指出,三星的品牌價值達到1008億美元,連續5年穩坐全球前五大。三星不只做面板、記憶體和代工,更做手機、電視、家電,每一樣都直接觸達消費者心中,成為「韓國技術」的代表。

反觀台積電,雖然在Brand Finance最新排行榜中排名第8,品牌價值從2020年的86億美元成長到342億美元,成長很快,但與三星的千億美元級距相比,仍有距離。

其中一個關鍵差別,就是「有沒有跟消費者直接建立連結」。

三星手機的市佔率,根據IDC 2024年報告,在全球智慧手機市場約占20.8%,位列第一。這個成績讓三星的名字出現在全球每一個消費者的手裡、眼裡、心裡。品牌價值,正是這樣一點一滴堆起來的。

政府的角色,品牌的推進器

當然,台積電專注代工是它的根本,不可能輕易冒險。但如果這個目標不只是台積電一家的事,而是國家的願景呢?

政府應該主動出擊,成立「MIT品牌推進辦公室」,串聯科技、設計、行銷等領域的頂尖人才,打造台灣自己的全球級品牌。不只是科技,也包括文化、生活美學、創新思維,讓台灣產品從製造好,進化到講好故事、傳遞價值。補助研發當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幫助台灣企業學會如何在全球市場上,勇敢講出自己的名字。

從台積電到TSMC Inside:一個想像

台積電不必硬做手機或家電,它只需要讓世界知道~「這個產品裡,有台積電的力量」。就像當年Intel憑藉一張「Intel Inside」標貼,改變了整個PC產業未來,台積電也可以讓未來的電動車、智慧穿戴、AI裝置,每一項搭載台積電晶片的產品,都驕傲標上「TSMC Inside」。更可以進一步推動「Mastered in Taiwan」的新標籤,讓台灣製造不只是代名詞,更成為品質與自信的象徵。

這樣的戰略,需要政府出面,推動「台積電認證」或「MIT頂尖製造聯盟」,透過台積電的技術標準,遴選並授權優秀的台灣企業,共同使用「TSMC Certified」、「Mastered in Taiwan」標誌。這不只是一次企業行銷,而是一場國家級的品牌戰,集結台灣最強的科技力量,把MIT的高品質、高技術深植國際市場,讓世界在每一次消費選擇時,都能看到台灣的光榮。

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

品牌的建立很難,要投入資源、時間、還可能失敗。但如果一直不敢開始,我們就永遠只能當別人成功故事裡的無名英雄。套一句蔣經國說的話,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

十年後,如果台積電仍是世界最強的代工廠,但世界上仍沒幾個消費者認識台灣,那會不會太可惜?我們是不是應該努力,讓下一代在打開手機、穿上智慧手錶、開啟自駕車的時候,能驕傲地說:「這是台灣的。」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民進黨賣臺無底線,核心產業恐遭掏空 更多文章

*作者為台北國際商會理事長、國政基金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