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不用海歸派,只在國內高校裡培養自己的人才」「海歸派裡有間諜,我不知道誰是誰不是」這是大陸民企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在4月22日舉行的格力電器臨時股東大會所言,此舉引發大陸官民和輿論嘩然。
董明珠在一次公開講話上稱「部分海歸(即留學歸國人員)可能會在職場上受到國外勢力的影響,甚至可能充當「間諜」,對國家的安全與利益構成威脅。她特別提到,海歸群體中的一些人沒有真正融入中國社會,甚至會把自己國家的利益置於中國的利益之上。」這樣的說法不僅遭到許多中國留學生的關注,連黨媒《環球時報》前總編胡錫進也接連數日發文稱,董明珠應該向公眾道歉。

連一些在北京的中外合資的投資公司老闆也告訴我,海歸群體給董明珠起了一個新的稱呼叫「董慈禧」。這是用慈禧的稱呼來諷刺她像曾經清朝時期大搞「閉關鎖國」的政策。
格力作為中國一家數一數二的民企,近年來由董明珠所發出的言論所引發的爭議不少。一開始大家都認為這只是一位企業家的個人言論,誰料她開始從這件事情上指向一些群體,引發對立事件出現。
在大陸官媒《新京報》的快評的評論區裡,「挺董」「反董」言論各有擁護者。支持董明珠留言,「海歸確實存在危險」「董小姐說的很對,人家不是國安系統,無法分辨海歸政治身份,為了避免那種萬一,乾脆就不用海歸,很正常」。反對者表示,「格力那點核心科技,人家間諜看得上是一回事,海歸派看得上你格力是另一回事。」「董總這話太片面,海歸派也有實幹家,像張一鳴、王小川,都是留學歸來創的業。」
董明珠的言論似乎從側面反映出中國在保持開放的大門時,總會有一些企業家抱有某種狹隘思維去力求將企業發展與政治格局結合在一起的要求。另外也說明,中國採取的「泛國家安全化」的情形下,對於間諜的定義越來越廣泛。之前,中國一些地方在招錄公務員的時候也提到如果在海外有六個月以上的經歷則無法聘用,因為查不清。
大陸官媒《經濟日報》的一篇報道中,則是極力反駁董明珠的言論。報道稱「在地方都開啓搶人大戰的今天,知名企業家卻對海歸人才抱有如此莫須有的敵意,實在令人費解。且不論在海外深造之後即將回國的海外高校畢業生們聽到這樣的話會作何感想,那些早早選擇歸國的各個領域的學科帶頭人聽到這樣的表態,恐怕會感到不被信任的寒心。」
海歸間諜論突顯中美關係背後深層次的博弈
川普第二任期之處和現在,先是對中國留學生的簽證進行吊銷,後是對其他國際留學生的簽證予以嚴格控制。川普不信任中國,中國也在某種程度上不信任美國。在中國眾多海歸群體中有許多人曾在西方國家的頂級高校學習深造,掌握了先進的科技和管理理念。與此同時,這部分人也常常在全球化經濟環境下擔任中西文化、技術、資本的橋梁在。而政治忠誠度的問題曾一直作為北京要求各級政府和企業用人的重要標準。這又會讓人想到上個世紀的中國,頻繁的政治運動給人才帶來的衝擊。雖然在今天,這樣的標準只是對於國家安全的考量,但是假如一個企業去這樣做,其他企業是否也會紛紛效仿?
一位中國讀者告訴我,董明珠的言論也可能是感覺到某種政策即將要實施,因為格力在經歷多年的歷練後,變得十分堅強,她作為掌門人不可能隨便就說出這樣的話。
曾經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國常說一句話「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對於一個企業家而言,在商言商似乎對於公眾的感知來說更加重要。
2024年4月29日,中共國安部長陳一新在黨媒發文稱:國安部要「反顛覆、反霸權、反分裂、反恐怖、反間諜」,「挖釘子、除內奸」。
雖然對於一個企業來說,守護國家安全是中共政治要求,但是一個服務市場的民企如果把這波流量變得如此重視,合作者是否也應該考量一下未來的風險有多大呢? (相關報導: 北京觀察》美中關稅談判羅生門 中方到底有沒有在華府與美方斡旋? | 更多文章 )
旅澳中國政經學者司令在受訪時表示,董明珠雖然一直在揣摩高層的意圖,但是忽略了一點「現在關稅吃緊,經濟下行,財政虧空,人心浮動,這時候提什麼排外的思想不合時宜。」司令還指出,官媒批她,主要是她的言論有巨大影響力,風向不能讓她帶偏了。如果官方按兵不動,會給外界造成一種「默許董明珠的言論」的印象, 這可不是北京方面現在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