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海園區的蔣經國總統圖書館,這裡沒有高聳的紀念碑,沒有頌詞,只有和他的權力不成比例的樸素房舍,靜靜地站立,等待後人的注視。」政論家、作家陳文茜在《一座總統圖書館的誕生》書中寫道:「這本書記錄的不是一座圖書館的落成,而是台灣走過、彎曲、耐人省思的路。」
這個地方是歷史的定格,不僅是蔣經國家居之地,還是宴請國際重要訪客之地,更是「歷史事件」的關鍵地,比如中美斷交,蔣經國就是在這裡被叫醒,開始處理一連串應變措施。它代表的不僅是一段記憶的剪影,更蘊含著一層錯綜複雜的省思。
4月28日,天下文化舉行《一座總統圖書館的誕生》新書發表會,蔣經國基金會董事長錢復、前台北市長郝龍斌、建築師費宗澄、前國安會秘書長胡為真、余紀忠基金會董事長余範英、資深媒體人王健壯、風傳媒總編輯吳典蓉、聯合報副總編輯郭崇倫、遠見天下文化創辦人高希均、前海基會董事長李大維、前政務委員曾志朗等人與會。
「完成了25年前的承諾」夏珍:好奇那代人怎麼走過來
《風傳媒》總主筆、本書作者夏珍說,這是「完成了25年前的承諾」。約莫2000年政黨輪替後,《中國時報》創辦人余紀忠找她進辦公室,交代說「蔣經國基金會好像有點事,你去了解一下」,開始了她和基金會的緣份。20多年後,蔣經國總統圖書館舉行開幕典禮,基金會執行長朱雲漢希望夏珍為園區留下紀錄,夏珍不假思索地就應允了。
蔣經國基金會是余紀忠交代夏珍的任務,當年沒有處理的大新聞,而今20多年過去,她要用一本書完成余紀忠的囑託,並藉此圓滿這段機緣。
「書的完成難度比我想像得大,時間拖得比我預期得久。」夏珍說,為了寫書讀完《兩蔣日記》還有好多「口述歷史」。看到七海寓所相關史料方知,蔣經國不換新衣、新車、新房,用品全都要舊的;還把2部凱迪拉克座車,1部給了副總統謝東閔,另1部給行政院長孫運璿,後來又成了外交部禮賓車。當年是台灣風雨飄搖的時期,卻又保留了精彩和體面。夏珍不無感慨地表示,撰述本書的理由之一,也在於「很好奇那一代人是怎麼走過來的」。
夏珍提到,「我們曾經有經歷過這樣的歲月,走過這樣的路,現在台灣前方道路還很艱難,還在繼續往前走,至少要保留這一塊地方,看我們曾經同心協力走過來的路。以後可以想像一下,台灣未來可以走得更好。」
走過16年建館艱辛路,承載歷史文化的殿堂
遠見天下文化創辦人高希均指出,《一座總統圖書館的誕生》記錄了16年建館走過的艱辛路,同時也標誌出台灣逐步走向開放的「奇蹟」歷程,其中最大的意義,在於蔣經國在台灣的經濟發展和民主進程中,扮演了最關鍵的角色。
中華信望愛基金會董事黎少倫表示,七海寓所象徵了時代的集體記憶,包括社會轉型,民主萌芽。《一座總統圖書館的誕生》,能夠在回首中前瞻,傳承中創新,盼望這本書作為橋梁,連結不同世代,進行對話。
七海園區盼更親民,蔣經國想聽歡笑聲
「走進七海寓所很震憾,因為很簡樸。」前台北市長郝龍斌說,蔣經國清廉的歷史定位,在七海寓所住了19年,中華民國經歷很多風風雨雨,從通膨危機、中美斷交,再到創造經濟與民主奇蹟,蔣經國是公認最受全民擁戴的總統。郝龍斌指出,夏珍的生花妙筆,揭開寓所的神秘面紗,也見證了台灣經濟民主轉型的歷史。
夏珍在致詞中建議,在學術研究之外,希望七海園區可以更親民,進一步撤除藩籬。只有接觸民眾才會真心大笑的蔣經國,一遇煩心事,每每下鄉與民眾交流,尋求轉念與突破。聽到民眾們在七海園區裡的歡笑嬉戲聲,想必也是令他歡欣喜悅的事。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不是戒嚴的戒嚴 | 更多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