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狂打關稅戰、痛批聯準會主席鮑爾,痛擊市場投資人信心,更拖累美元指數今年來累計大貶逾9%。美國銀行最新「全球基金經理人調查」(Global Fund Manager Survey)顯示,61%受訪者預期美元在未來1年將進一步走弱,這是近20年來對美元最悲觀的看法。
面對美元大貶、全球資本市場動盪,各國央行壓力倍增,但普遍傾向避免陷入全面性貨幣貶值戰,以免遭美國報復、引爆金融與經濟風險。台灣央行已預警,台灣因結構性問題,將再度被列為匯率操縱國觀察名單。
其他貨幣被迫升值,俄羅斯盧布漲逾22%
根據美國財經媒體CNBC報導,美元持續弱勢,最直接的效應就是其他貨幣被迫升值,日圓、瑞士法郎、歐元等避險貨幣近期紛紛大幅升值逾10%,連俄羅斯盧布都能大幅升值逾22%,凸顯美元貶值的影響力。
然而,亞洲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卻難以輕易迎接貨幣升值。貨幣升值固然降低了進口成本,讓通膨壓力稍緩,卻也同時提高了出口產品的競爭門檻。對高度依賴出口的亞洲經濟而言,這無疑是把一把雙刃劍架在喉嚨邊。
Monex Europe宏觀研究主管里斯(Nick Rees)向CNBC表示,亞洲央行現在正陷入艱難掙扎,貶值或許是不得不做的選項。不過,貨幣貶值除可能招致美國的報復性措施外,更可能引發資本外流潮、加重美元計價債務的負擔,甚至進一步推升通貨膨脹。
這種情境下,央行的處境猶如在鋼索上行走,稍有不慎就會遭美國指控操縱匯率。美國財政部在去年11月的匯率政策報告中,已把台灣與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越南與德國並列為「需密切關注其貨幣政策與宏觀經濟政策」的7大主要貿易夥伴。這份「觀察名單」不只是象徵性評估,更是潛在政策風險的前奏。
美財政部3標準,台灣因結構問題中兩個
美國財政部匯率政策報告的3項檢視標準如下:
1.對美商品及服務貿易順差逾 150 億美元
2.經常帳順差對 GDP 比率逾3%
3.淨買匯金額對 GDP 比率逾 2%,且 12 個月中有 8 個月 (含) 以上為淨買匯。
蔡炯民指出,台灣因經濟結構,對美國商品及服務貿易順差、台灣經常帳順差對GDP比率這二項將會繼續觸及標準。他進一步強調,雖與美國財政部溝通管道順暢,但不知道確切報告的結果,央行未刻意操控台幣,近期台幣升貶純粹因應美元走勢的,「沒有楊金龍防線,也沒有刻意設限。」
亞洲新興貨幣風聲鶴唳,央行按兵不動
其他亞洲國家處境也好不到哪裡去,以印尼、越南、韓國為例,這些國家近期都面臨強大的匯率波動壓力。越南盾與印尼盾甚至在美元貶值的同時,反而跌至歷史新低的現象。這背後反映出的,正是市場對新興亞洲經濟基本面的擔憂。
更嚴重的是,這些新興市場貨幣貶值可能會放大進口通膨的效應,同時也讓國內的美元計價債務負擔加劇。
惠譽(Fitch)經濟主管穆斯卡泰利(Alex Muscatelli)便明確指出,過度放任貨幣貶值,可能帶來資本加速外流,導致金融穩定性問題。以印尼央行為例,儘管近期波動巨大,但央行並未輕易降息,就是為了防範更大的金融風險。
Wells Fargo外匯策略師麥肯納(Brendan McKenna)示警,若任何一國貿然推動貶值政策,很容易被美國政府視為「匯率操縱」,進一步祭出懲罰性關稅,貿易摩擦將更加惡化。
ForexLive首席分析師巴頓(Adam Button)甚至直言,多數央行私下都希望美元再跌10%至20%,以減輕美元債務負擔,並降低通膨壓力。然而,各國央行也清楚,這種「解脫」是一把雙面刃,稍有不慎即引發資本外逃與國際政治壓力,甚至導致金融危機。 (相關報導: 專訪》中國穩減美債,傳遞「我有能力,但不挑釁」訊號 法國外貿銀行經濟學家:人民幣若趨貶亞幣將受壓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