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法裔美籍藝術家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國際巡迴大展去(2024)年在日本森美術館締造20萬觀展人次,今年3月移師富邦美術館展出。她的巨型《蜘蛛》雕塑盤踞在古根漢美術館、東京六本木,高聳的八隻纖足壟罩觀眾,已成為重要的城市地標。踏入展場前,讓我們一起回顧她的6大生涯轉捩點,先行認識這位「蜘蛛奶奶」的故事。
蜘蛛展故事1童年目睹父親出軌,照顧患有慢性病的母親
布爾喬亞1911年生於巴黎,是家中的次女,父母經營一間壁毯修復工坊。父親希望子女繼承家中生意,鼓勵她從小學習英語,特別聘請了一位英語家教,自己卻和這位教師發展長達十年的婚外情...同時布爾喬亞又要照護患有慢性病的母親,從小目睹父母之間不平等的關係,讓她的童年充斥著不安全感。布爾喬亞回憶,母親對她來說既是摯友也是守護者:
「她是我最好的朋友。我的母親是和蜘蛛一樣的『編織者』,...她就猶如蜘蛛般,極度靈巧聰慧。蜘蛛會捕食蚊蟲,是友善的存在。我們都曉得蚊蟲會四處散播疾病,因此,蜘蛛是有益並能保護我們的存在,就像我的母親一樣。」(註1)
布爾喬亞在大學時期主修數學與微積分,成為她逃離家庭矛盾的避風港。好景不長,母親在布爾喬亞20歲時病逝,她悲痛地嘗試自殺,卻被長年怨恨的父親救回生命。
摯愛的母親曾長年支援布爾喬亞的學業,經此打擊,她放棄數學轉而鑽研藝術創作,即使父親不支持她的夢想,她仍靠著流利的英語半工半讀,在羅浮宮從事英語導遊工作,也為法國立體派藝術家費南·雷傑(Fernand Léger)擔任翻譯,於巴黎美術學院、羅浮學院持續進學。她回憶道:「費南·雷傑使我轉變為一位雕塑家」(Léger turned me into a sculptor.),在雷傑的影響下,布爾喬亞開始發展雕塑作品,為日後的大型雕塑創作奠定基礎。
蜘蛛展故事227歲和丈夫一起遠走紐約
26歲時,布爾喬亞邂逅了來到巴黎旅行的美國藝術史學家羅伯特‧戈德華特(Robert Goldwater),倆人於1938年8月初識、旋即於9月步入禮堂,隔年一起移居紐約。在紐約活躍的藝術環境裡,她認識了許多作風大膽前衛的藝術創作者。
左❘布爾喬亞和丈夫育有三子;右❘《逃家女孩》(約1938)© The Easton Foundation, NY.(資料照/陳乃慈攝)
布爾喬亞移居美國的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陸爆發,遠在法國的老家遭到納粹佔據,她則忙著適應美國的新生活,這引發了她的愧疚感,此時的創作多是從對法國的思念出發。
布爾喬亞和丈夫育有三子,從女兒轉變為母親的角色,使她對親子關係產生深刻的思考。她用藝術傾訴女人一生的愛與痛,從情人之間的相擁到女性臨盆生產、育兒哺乳、線繩穿針引線等元素,重複地在生涯作品中閃現。孩堤時代害怕遭母親拋下的恐懼,也讓她的母子題材雕塑帶有相互矛盾的二元性:母親是孩童的保護者,也必須在過程中武裝自己傷害他人,產生了「好母親」與「壞母親」的辯證。
(相關報導:
草間彌生展覽開幕!美術館被圓點氣球包圍「宛如置身夢境」,展覽購票方式一次看
|
更多文章
)
路易絲布爾喬亞《胸部與刀刃》(1991)以乳房和刀刃一剛一柔的形象,表達母性的二元矛盾特質 ©私人收藏(資料照/陳乃慈攝, 攝於森美術館)
蜘蛛展故事3「想將父親生吞活剝」用創作反抗父親霸權
由於童年的不幸開端,布爾喬亞一生都在和憂鬱症奮鬥,她也學習精神分析理論,剖析自身對父親抱持的複雜情感。在她40歲時父親離世,布爾喬亞再次陷入重鬱狀態...其生涯帶有最多暴力與創傷特質的作品,幾乎都與父親有關。
《父親的毀滅》(1974)源自布爾喬爾幼年時期的幻想。在這幅幻象中,一家人圍繞餐桌享用晚餐,驕傲的父親滔滔不絕地發表高見,對此感到厭煩的母女和家屬們,轉而將他支解、吞噬。暗黑赤紅的巨型雕塑中,上下兩排乳突狀元素讓人聯想到牙齒,中央平台上的散亂物品,則形似遭到肢解的內臟器官,象徵布爾喬亞對父親權力的反抗。
路易絲布爾喬亞《父親的毀滅》(1974)© Glenstone Museum(資料照/陳乃慈攝)
《無題》(1998-2014)則是一組3D全息投影膠片,觀者左右擺動時,將能看到隱藏在畫面裡的訊息。其中一組床上的場景,從低矮的床尾視角出發,能夠看到兩位人物交媾時交疊的雙腳,我們彷彿也成為這個家庭劇場裡的觀眾,甚至是暴力事件的受害者,一同窺探隱藏在和樂表面下的衝擊秘密。
路易絲布爾喬亞《無題》(1998-2014) © 前澤有作收藏(資料照/陳乃慈攝)
蜘蛛展故事4用「蜘蛛」紀念最愛的母親
布爾喬亞藝術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蜘蛛雕塑,其實是她中年以後發展出的成熟創作系列,是她1990至2000年代後反覆構思的創作題材。此次展出的大型《蜘蛛》 (1997)雕塑,一隻巨大抱蛋蜘蛛盤踞在牢籠外,內部放置覆蓋著壁毯的椅子。布爾喬亞將數個飽含重要回憶的物品放在裡頭,其中包含母親生前最喜愛的嬌蘭香水「一千零一夜」,用以紀念身為壁毯修復師的母親。
路易絲布爾喬亞《蜘蛛》(1997)Louise Bourgeois artwork © The Easton Foundation, NY.(圖/富邦美術館提供)
蜘蛛展故事5為女性困境發聲
布爾喬亞不認為自己是「女性主義藝術家」,不過她仍用行動關懷現代女性的困境。1970年代美國女性運動風起雲湧,布爾喬亞藉由作品為女性團體發聲,創作《C.O.Y.O.T.E 》(1947-1949)便是她行動的證明。
這件雕塑原本是1940年代的舊作,1979年被重新漆上粉色外漆,聲援同名公益機構「廢除你的陳腐道德」(Call Off Your Old Tired Ethics),該機構旨在推動性工作合法化,為性工作者媒合新工作並消除社會的歧視汙名;布爾喬亞曾積極參與性別平等運動,藉由重新塗裝舊作,象徵著女性齊聚一堂,對抗性別不公的團結行動。
路易絲布爾喬亞《C.O.Y.O.T.E 》 (1947-1949; 1979改題) © The Easton Foundation, NY.(資料照/陳乃慈攝, 攝於森美術館)
蜘蛛展故事6「從地獄回來的奶奶」幽默面對生命缺憾
和身邊摯愛的家人相比,布爾喬亞的一生顯得十分漫長,她最終以98歲高齡於2010年辭世。
在生命長河中,她接連遭遇親人離世,並目睹兩次世界大戰爆發,持續用創作治癒自身的創傷。除了父母提早離去,丈夫戈德華特也在她六十餘歲時先行辭世,她細心地保存丈夫的遺物,用從小熟悉的刺繡工藝,在他的手帕上刺下:「剛從地獄回來,順便說一句,太精采了。」充滿黑色幽默的話語,不只展現了她的堅強韌性,也是這位「蜘蛛奶奶」獨特人生的最佳註解。
(相關報導:
草間彌生展覽開幕!美術館被圓點氣球包圍「宛如置身夢境」,展覽購票方式一次看
|
更多文章
)
路易絲布爾喬亞《無題(剛從地獄回來)》(1996), Photo: Christopher Burke© The Easton Foundation, NY.(圖/取自富邦美術館官網)
路易絲布爾喬亞《伴侶 IV 》(1997) © The Easton Foundation, NY.(資料照/陳乃慈攝, 攝於森美術館)作品靈感來自童年時期目睹父親從戰場歸來,和母親相擁的回憶。由黑色布面籠罩的身體,裝上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場歸來的士兵義足,訴說對戰爭陰影的恐懼。
▷「剛從地獄回來,順便說一句,太精彩了。」
✍ 藝術家│路易絲.布爾喬亞✍ 日期│2025年3月15日至6月30日✍ 地點│富邦美術館(台北市信義區松高路79號)✍票價│全票300/ 台北市民優惠票240/ 詳細票價資訊詳見官網
(1) " This spider is an ode to my mother. She was my best friend. Like a spider, my mother was a weaver. Like spiders, my mother was very clever. Spiders are friendly presences that eat mosquitoes. We know that mosquitoes spread diseases and are therefore unwanted. So, spiders are helpful and protective, just like my mother.” — Louise Bourgeo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