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勉生觀點:台灣能否避免「萬曆十五年」?

作家龍應台3月16日出席龍應台基金會「不尋常對話 – 沒有和平,民主會怎樣?」活動。(資料照,柯承惠攝)

歷史宛如一面鏡子。人們可以從鏡子中看清自己,也可以由歷史中看清時勢的走向。這是研讀歷史的意義。時時撫今追昔,才不會後知後覺,甚至後悔不已。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助理吳尊傑先生對於台灣的前途,在4月5日《風傳媒》發表的大作「惜哲人已逝,台灣未來哀矣─從朱雲漢反思台灣的大歷史觀失落」,發人深省。令人想到歷史學家黃仁宇的歷史著作《萬曆十五年》。

文化部前部長龍應台在4月1日《紐約時報》論壇版發表專文,論述台灣應該如何自保,並示警台灣的時間不多了。龍應台提出事關台灣前途,甚至生死存亡的嚴肅議題,理應激起全民,尤其是執政者的高度關切。然而此項諍言並沒有引發熱烈的回響,吳尊傑先生的大作也沒有激起漣漪。此一現象令人產生一種不祥的憂慮。

《萬曆十五年》是歷史學家黃仁宇在1976年以英文撰寫,1981年由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的歷史著作。主要在討論明朝走向滅亡的轉折點。史家對明朝滅亡之起點論斷不一,有人認為是萬曆十年張居正去世,也有人認為是援朝鮮之戰、「妖書案」,或者「三大案」、薩爾滸之戰。但是黃仁宇卻提出與其他史學者不同的看法,指出萬曆十五年看似天下盛平,無重大動盪,實際上可能卻是明朝發展至盡頭而步向滅亡的一年。

黃仁宇在書中舉出海瑞的事例。黃仁宇形容海瑞「雖然被人仰慕,但沒有人按照他的榜樣辦事。他的一生體現了一個有教養的讀書人,服務於公眾而犧牲自我的精神,但這種精神的實際作用卻至為微薄」。此一情境與台灣的現狀何其相似。

承襲中華民國正統的政府被迫遷來台灣後,在尹仲容、李國鼎、孫運璿等人殫精竭慮下,為台灣打造了堅實的基礎。原本希望不久之後能夠返回大陸承續國祚,但因後繼無人,直到目前還看不出端倪。反倒是無論從甚麼角度,都看不出台灣有正向發展的跡象。台灣正陷入極為危險的內憂外患之中。

台灣內部日漸腐化。在政治方面,不但出現台獨思想,民主政治的發展也走向歧途。政黨為了奪取執政權,無所不用其極。甚至操弄民粹,使得是非不分,黑白不辨,導致道德淪喪。在政黨惡鬥之下,國家菁英把時間、精神用在政治鬥爭。歧異的國家認同不斷撕裂社會。在經濟方面,由於政治掛帥,認同差異,使台灣失去了早年的團結及奮鬥精神,導致經濟發展停滯不前。政治過熱、經濟過冷,使得台灣從亞洲四小龍之首,淪落至敬陪末座。

在外部方面,中共處心積慮要促成兩岸統一,不會放棄台灣,這是人盡皆知的事實。大陸就在台灣對面,不會離開,這也是千真萬確,無法改變的事實。中共一再強調和平統一,但也不排除使用武力。和統不成則改用武統,已成為中共對台工作的主軸。根據「反分裂國家法」的規定,如果台灣宣布獨立,中共必須採取軍事行動。今年4月1日中共無預警發動圍台軍演,並公開宣稱是針對台獨勢力。 (相關報導: 吳尊傑觀點:惜哲人已逝,台灣未來哀矣─從朱雲漢反思台灣的大歷史觀失落 更多文章

偏偏台灣有股勢力始終致力台獨工作。堅定認為台灣位於西太平洋第一島鏈中央,無論在何種情形下,美國必定會出兵保台,絕對不會讓台灣落入中共之手。殊不知美國對第一島鏈的戰略觀已經改變,派駐沖繩的美軍已經逐步撤至關島與夏威夷。同時投下巨資建設第二島鏈。美國此項動作的意義何在,不言而喻。再印證川普政府對烏克蘭態度的轉變,如果台灣繼續走向台獨,未來的凶險可想而知。不幸的是,自稱務實的台獨工作者公然宣稱大陸為「境外敵對勢力」,使兩岸和平已無轉圜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