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關稅戰─從iPhone談起

從iPhone看關稅戰,可以得到一些啟發。(資料照片,AP)

談川普的關稅戰、中美螺旋式升溫的貿易熱戰,從iPhone談起或許是一個不錯的參考點。

全球化與供應鏈生產的典範產品

一來,蘋果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也是美國最有代表性的企業;二來,iPhone手機是近數十年來最重要的「革命性產品」,也是全球化與供應鏈生產的典範產品;最後,也是最關鍵的,iPhone(或是說蘋果)有如中美關係、經貿合作的縮影、甚至是「臍帶」,它同時看出關稅戰的許多面相與「前世今生」。

無論是川普1.0或是2.0時代的關稅戰與貿易戰中,iPhone一直是一個焦點。蘋果大部份的產品早就不在美國生產製造、生產基地幾乎都在中國,在川普1.0時代對中國產品課25%關稅時,包括iPhone在內的大部份蘋果產品都不在加徵關稅之列,但這也讓蘋果決定分散風險、在印度、越南等國家設廠組裝以規避地緣政治風險。

iPhone每年銷售約為2.2億支,美國大概就占了3成多到4、約7-8千萬支;如果全部由中國製造出口,為便於計算、每支價格用1000美元計,單是iPhone一項產品,每年就為中國創造了800億美元的對美出口。用川普的話來講就是:中國單iPhone就賺了美國800億美元。

出口賺800億其實只有40億

數字會說話,但也時常「說錯話」。在早期的國際貿易與產業型態,一個國家生產製造出並出口了1億元商品時,這1億元中包含的零組件、材料、人工、專利智財、創造的附加價值、利潤….等等,大概率都是由這個國家產生的,因此A國把這1億賣給B國,說是A從B賺了1億元,大體上正確。

但在全球化走了數十年、各國製造業都已深深被嵌入國際價值鏈中的時代,這種說法會是嚴重偏誤,iPhone恰恰又是一個最佳案例。

根據蘋果供應商的資料顯示,iPhone有188家零組件供應商、生產製作涉及47個國家,這47國生產出的零組件全部進口到中國,再由中國富士康等組裝廠完成組裝後出口。專業機構拆解成本分析中,中國組裝與零件的占比只有5%不到,台灣零組件占比1成多與日本接近,低於韓、美2成多的比例。

所以這被川普視為每年讓中國賺了美國800億美元的案例,實際上中國只進帳了少少、可憐的40億美元不到,其它都是他國分走,美國是占比最高者。至於蘋果這家美國企業的獲利更不得了,一般估計iPhone毛利率在4-5成,但這筆金光閃閃的獲利不會出現在中美之間任何一個貿易數字上。

全球價值鏈生產時代傳統數據偏誤嚴重

中國學者邢予青在「中國出口之謎:全球價值鏈」書中除了解析全球價值鏈之外也提到,現在仍使用傳統的貿易統計方式,導致無法把美國以「無工廠製造」在海外的銷售,紀錄為美國的出口,因此所有統計數據都大大低估美國的出口,而如中國這種組裝大國的出口則被高估。

甚至如果反過來看,蘋果每年在中國市場銷售5、6百億美元以上的產品,但這些產品不會有任何一分錢出現在「美國對中國的出口」統計數字中,因為全部產品都是在中國製造生產的「國產貨嘛!」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川普喊話讓iPhone回家造!專家搖頭:比教一隻鳥用螺絲起子還難 更多文章

這就是從iPhone看川普關稅戰的基本問題:統計與認知的偏誤─其實,類似的觀點早在川普1.0時代的中美貿易戰發動時,中研院院士劉遵義在所著、於2019年出版的「共贏─中美貿易戰與未來經濟關係」一書中就已提出,他以「增加的附加價值」重新計算中美包含服務業的貿易往來,結果中國對美的順差大幅降低甚至可能成為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