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近日雖宣布對大多數國家延後90天實施對等關稅,但中國卻被列為唯一例外,甚至遭到加碼徵稅至125%。蘋果作為全球科技巨頭,其產品供應鏈高度依賴中國,面臨直接衝擊。專注Mac電腦和iOS設備的網站《9to5Mac》指出,即使蘋果積極在印度、越南等地擴展產能,仍有近九成iPhone在中國完成組裝。受此影響,iPhone 16 Pro、iPad全系列,以及搭載M4晶片的MacBook Pro與Mac mini等中國製造的蘋果產品,未來在美國售價極可能調漲,成為這波貿易衝突下的首批受害者。
哪些蘋果產品可能首當其衝?
分析指出,包括iPhone 16全系列、iPad全系列,以及搭載M4晶片的Mac mini、MacBook Pro、MacBook Air與iMac等高階設備,皆可能因中國製產線而面臨價格調漲風險。以iPhone 16 Pro(256GB)為例,目前成本約580美元,若加上125%關稅,成本恐飆升至1305美元以上,最終售價勢必調高。相對地,像AirPods與Apple Watch因主要在越南生產,有機會暫時倖免於難。
美國能成為蘋果的替代生產基地嗎?
白宮雖表示美國具備足夠的資源與勞力來製造iPhone,但Wedbush分析師艾夫斯警告,若將供應鏈遷回美國,iPhone售價恐暴漲至3500美元(約新台幣11.6萬元),是現價的三倍以上。即便只將10%的供應鏈移回美國,也需300億美元、耗時3年。
關稅暫緩是否能幫上蘋果?
儘管美方對其他國家的關稅暫緩執行,蘋果依舊面臨中國例外條款的壓力。分析師指出,雖然投資人短線情緒樂觀,蘋果股價也因此一度飆漲逾15%,但與「關稅解放日」前的價位仍有一成差距。若未來中國與美方貿易局勢持續緊張,蘋果仍將難逃成本增加與價格調整的壓力。 (相關報導: 關稅就要美國人自己吞!記憶體龍頭開第一槍,通知漲價:額外成本全由客戶吸收 | 更多文章 )
消費者該怎麼因應蘋果產品可能漲價?
專家建議,若近期有更換iPhone或Mac等設備需求,不妨趁價格尚未全面調漲前入手。儘管蘋果未必馬上反映漲價,但若關稅政策持續偏緊,年底之前可能出現新一波售價調整潮。不急需的消費者則可靜觀其變,等待後續政策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