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對眾多企業無疑是一場艱難的考驗,民眾大量轉往線上活動,徹底改變了原有的消費模式,導致不少商家因客源驟減而被迫歇業。雖然刺激經濟的補助措施短暫帶動了一波消費熱潮,但也催生了惡性通膨,使預算吃緊,消費習慣再度轉變。
根據《The Street》報導,這種劇烈的消費環境變化導致許多大型百貨公司接連倒閉,然而受到衝擊的不只是零售業,銀行業同樣面臨嚴峻挑戰,無論是全國性銀行還是區域型銀行,都不得不重新評估營運策略。
數位化浪潮加速 銀行分行功能重新定位
其實早在疫情前,數位科技便已逐步改變消費者的銀行使用行為,疫情更是大幅加快了這一轉變。線上銀行的普及,使得傳統臨櫃業務變得可有可無,顧客可以透過網站或App完成存提款、借貸與繳息等操作。
不少銀行也積極在分行內導入自助機台,原本屬於櫃檯的空間,如今被用來提供財務諮詢、貸款規劃等服務,由於不再需要大空間與人力,銀行轉而偏好設置小型分行,甚至選擇直接關閉。
利率政策劇變 衝擊銀行體質
除了消費者行為轉變,聯準會的貨幣政策也為銀行業帶來額外壓力。2022年起,為對抗高達8%以上的通膨,聯準會啟動自1980年代以來最激進的升息政策。此舉雖遏止了物價飛漲,卻重創了債券市場,令銀行資產價值大幅縮水。
這波衝擊最終導致2023年,矽谷銀行在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的單日擠兌下倒閉。兩日後,Signature銀行也步上後塵,接著第一共和銀行亦宣告倒閉,最終由摩根大通接手。即使銀行之後已調整資產組合以控制風險,但高利率與通膨遺留的餘波仍在,房貸與車貸需求減少,信用卡違約率上升,顧客現金流吃緊,銀行壞帳壓力隨之升高。
Flagstar銀行宣布關閉多家分行
面對內外夾擊,不少大型銀行也開始收縮規模,最近動作最大的,是排名美國前30大銀行的旗星銀行(Flagstar Bank),資產總額約1,000億美元,在全美國擁有大量據點。為重整財務體質,該行近年持續精簡業務,先是將旗下大部分房貸業務以13億美元出售,又透過裁員與大規模關閉分行降低成本。2025年初,公司宣布將在年內關閉60間一般分行與20間私人客戶服務據點,以節省租金、人事、維運與水電支出。
2024年旗星淨虧損達到8.45億美元(約新台幣273億元),這一系列行動目的是讓公司在2025年重回獲利。目前關閉行動已進行第一階段,根據美國貨幣監理署(OCC)公告,已有28家分行關閉或即將關閉,包括紐約州、印第安納州、密西根州、紐澤西州等地,預計在2025年底前,仍將有更多關閉據點陸續公布。
資料來源:《The Street》 (相關報導: 台灣1產業慘陷寒冬!業者認倒閉潮「全國剩10家苦撐」,50年龍頭也逃不過陣亡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蔡惠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