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少子化嚴重,寶貝的孩子一個都不能少。然而根據統計,台灣近年每年平均有26名兒少因受虐而重傷或死亡,且其中半數的致命傷都是在腦部,又稱為「受虐性腦傷」。專家表示,受虐性腦傷的致死率高達25%,就算存活,平均也會有75%留下不可逆的傷害。
受虐性腦傷過去俗稱嬰兒搖晃症候群,直到研究發現,受虐性腦傷是加害者對受虐兒少施虐的常見手段,故美國相關醫學會2009年將其正名,用意是要向全世界宣告, 這是一個施虐造成的殘酷後果。
衛福部保護司司長張秀鴛表示,根據統計,2020至2024年,國內重大兒虐衍生的重傷與死亡事件共計有134件,代表每年平均至少都有26名兒少受到可能危及生命的嚴重虐待,而其中5成就是來自受虐性腦傷,孩子的外觀可能會出現耳後瘀血、態貓眼、視網膜出血等傷勢。在年齡層的統計方面,1歲以下約占73%,2歲以下則占90%。可憐小小的生命就遭到如此無情的踐踏。
「我自己的孩子怎會虐待他,只是玩飛高高不小心失手」「是小孩睡覺不安份,自己滾到床下」「我只是搖他快快睡覺,沒有傷害他的意思」…根據統計,兒虐的施暴者近80%就是孩子的父母或養父母,按照道理來說,他們理應是全天下最有責任保護好孩子的人,但社工員看到是,有些父母無法控制情緒,心情不好就把孩子當出氣筒,等到發現事情失控,就編造各種藉口缷責。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重症加護科主治醫師李恩沛表示,受虐性腦傷通常伴隨著瀰漫性軸突損傷、視網出血等,有70%以上會出現永久性的神經功能障礙,包括智力障礙、腦性麻痺、癲癇發作、學習障礙,以及各式各樣的行為問題。
李恩沛分享兩個案例,其中一例受虐兒是年僅4個月大的女嬰,到醫院後父親陳述女嬰不慎自床上跌到地下後就開始抽搐,但醫師在腦部電腦斷層中,卻看到女嬰大腦出血、腫脹,且雙側眼底多處出血;6年後追蹤發現女嬰其中一側大腦已完全萎縮,目前的狀態已是植物人。
另一個案例則是一名到院前已死亡的小男嬰,母親與同居人明顯涉虐,卻辯稱只是在跟男嬰玩「飛高高」,惟醫師檢查發現小男嬰腦部出血、腫脹、雙側眼底多處出血,連頸椎都嚴重受傷,代表生前受到相當嚴重的外力撞擊,分明就是受虐性腦傷。 (相關報導: 別為買保險延後新生兒篩檢!去年逾3000名異常個案 近9成是蠶豆症 | 更多文章 )
李恩沛強調,典型的受虐性腦傷傷勢包括熊貓眼、眼底出血、視網膜出血、耳後瘀血、硬腦膜下出血、頸椎受傷、肋骨骨折等,證據愈多就愈能證明是受虐,而非居家意外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