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留給台灣的時間不多了,台灣首要之務是甚麼?

國防部文宣心戰處長樓偉傑少將表示,今年紀念二戰與抗戰勝利80周年的主軸定為「反侵略、護家園」。(資料照,張曜麟攝)

前文化部長龍應台女士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說:台灣時間不多了!也引用非正式的Dcard民調,說多數學生選擇投降。文章重點在兩點:

隨著中國日益壯大,而美國背棄世界,台灣建立軍隊著重阻嚇攻擊是正確的。但台灣和平確保自由的唯一方法是以某種方式與中國和解。最近的歷史顯示這是可以實現的。

完全依賴美國,同時拒絕和對抗中國,不再是可行的前進道路。沒有和平,就不會有民主。

可以看出龍女士是從「避免傷亡」的角度來看2027武統台灣的預言,台灣人四百年史中為避免傷亡的求和案例也不是沒有:

日本出兵佔領台灣時,台灣國總統唐景崧潛逃,台北城仕紳只好公推(台獨)辜寬敏的父親辜顯榮開城門迎接日軍。

日軍進佔台南時,負責台南軍政要務的抗法名將劉永福在兵力懸殊下,求和不成,也拋下黑旗軍搭船逃亡。台南仕紳只好懇請(長老教會)巴克禮牧師及宋忠堅牧師開台南城門,出面向乃木希典將軍求和。台南市為感謝巴克禮牧師的和平貢獻更設有巴克禮紀念公園。

日軍佔領台灣,原住民頭目馬亨亨與日方談判,並主動率族人夾擊在台東抵抗日軍的原清軍劉德杓部,接受表揚慰勞,領受津貼,之後當地爆發反抗日本統治的七腳川事件與成廣澳事件,日方又要求他奔走勸告,不要抵抗,但日軍依舊下手報復原住民。國防部在今年3月5日舉行的慶祝抗戰勝利80週年音樂會上,還特別演奏馬亨亨交響曲,讚美馬亨亨在與日軍談判獲得互不侵犯(日方不得欺侮馬蘭社婦女、徵收該社農作物及侵佔該社土地等)的承諾後,響應斯卡羅酋邦總頭目潘文杰,率領馬蘭社協同卑南社聯軍(馬蘭社出兵197人、卑南社出兵174人),於雷公火之役擊潰由劉德杓率領、沿花東縱谷向南推進的200餘名清軍。

這裡面最重要的是在台獨總統治下的國防部慶祝抗戰勝利80週年音樂會上,國防部由於懼怕總統的親日意識形態,竟然不敢演奏抗日歌曲,推出來的最重要曲目竟然是馬亨亨交響詩。在一個重要的戰爭紀念日子裡,我們英勇的台灣軍人竟然演奏「和談交響詩」來紀念抗戰80周年,而不是戰爭抗敵交響曲,讓我們不禁懷疑,國防部面對中共的武統戰爭威脅,國防部的將軍們真的想打仗嗎?國防部的將軍真的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自主作戰的勇氣與能力嗎?

如果今天強調政治正確,為何國防部慶祝抗戰勝利80週年音樂會上,不創作徐驤抗日交響詩呢?徐驤1895年在抵抗日軍佔領台灣過程中,參加過龍潭波、大湖口、枕頭山、竹南尖筆山、苗栗營頭悚、大甲溪、八卦山、斗南、臺南…… 等12場戰役,駐守臺南的黑旗軍領袖劉永福見難敵日軍,一度勸他內渡大陸見機行事,但他誓與臺灣共存亡,壯烈犧牲, 被譽為最英勇的先烈。徐驤是台灣難得的戰爭英雄啊!當然馬亨亨大頭目基於保護族人的形勢下,其實也可以稱做台灣的和平英雄。戰爭與和平的選擇本來就是歷史的一道難題。 (相關報導: 台灣時間不多了!龍應台《紐時》文竟用Dcard民調:多數學生選擇投降… 更多文章

龍女士在和解的全文中,缺少的是歷史舉例來說服台灣民眾,讓讀者有一種鄙棄歷史禮教、清談和平玄學的習氣。這也是清末以來文人的缺點,只有文士習氣,缺少武士的進取精神。我們可以從清朝譚嗣同與日本吉田松陰的尊王攘夷主張來看,兩人都是因為主張改革失敗,年紀輕輕就被砍頭。但從兩人尊王攘夷主張,我們可以知道為何中國會被小日本打到毫無招架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