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統雄、彭百顯觀點:數位言論自由日─告別「臉書」迎接「萬象」

社群平台對言論自由不夠友善。(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值此「言論自由日」,數位言論自由經過5年的輾轉追尋,終於必須進入長期低效但將堅持不懈的人民社會運動。

臉書已經成為一個賺飽吃肥而無可救藥的平臺:在當前可疑的流量數字掩蓋下,拋棄媒體最起碼的社會責任、充斥詐騙廣告與貼文;壓制言論自由、圍堵資訊流通、超越法律逕行實施各種處罰,又對明顯多帳號的網軍群視而不見;積極建造非理性同溫層、促進兩極仇恨,言行不一剝奪社團自治;堅拒與使用者共同成長,排斥善意的溝通,對並沒有太困難的機器人管理機制,毫無改善熱情。

由呂秀蓮副總統、江宜樺院長共同原始倡議的臉書「全彩論壇」,最卑微的行動,就是先從告別「非死不可(臉書)」、遷往「萬象平臺(Mastodon)」開始。

另外,唐風在坊間長期被指為控制數位言論自由的地下總司令,但經5年的各種溝通努力,我們發現可能給他錯戴了黑帽子,無法排除的真正黑手可能是接受境外金錢,意圖復辟毛澤東式統治的沈伯洋。

臉書不付創意成本 反向創意人收費

過去4年言論自由日,本專欄先後發表《唐鳳、全彩、臉書與網路言論自由》、《網路言論自由應共同成長而非對抗》《數位言論自由的3共識與2前瞻》與《數位言論自由─立法公聽會起步了》4 文,報告了小市民在數位世界中的困境,與嘗試突破困境的努力。

言論自由是憲法所保障人民最基本的權力,平臺是否能夠不經由司法程序,主觀的限制特定言論,甚至處罰使用者者?國內原來最多人採用的臉書在2016年後逐步擴大監控導流。且為了賺錢不擇手段,第一是向貢獻者要錢,貼文者本來是無償替臉書創造流量,讓臉書無創意成本、輕鬆賺廣告費。但臉書後來改成向貼文者要求廣告費,否則就限流限閱。10年前,黃士修的文章轟傳,結果現在要變成買廣告才給看。吳統雄個人文章的點閱指標,10年來逐步降到2%。吳統雄同樣1篇專欄,在臉書上點閱的,甚至不到正規網路媒體的千分之4。

這是一個全球性的現象,吳統雄10年前加閱了各國不少有分眾趣味的個人臉書或社團,這些經營者免費提供各種服務或資料歸納,只是看到有1、2千人以上用得到,有種心理安慰而已。但當前在「動態時報」上根本看不到,點閱指標急降到個位數,現在幾乎全部都凍結或解散了。

臉書劍橋醜聞實例 已成詐騙中心

第二、從「劍橋醜聞」實例可知,臉書會與特定利益集團結合,以不正當的手段獲得大量金錢。2016年後,臉書多次鎖定特定顏色社團,大舉砍伐。在2015年前,社團經由臉書串聯尚有可能,現在則完全動彈不得。這背後是否同樣存在不當交易,應由臉書公開說明。

臉書賣詐騙廣告已到飢不擇食的階段,天天充斥名人賣虛幣、賣股票、假冒人名與頭像的廣告。這些人太有名了,臉書不可能不知道,但只要有錢,完全沒有媒體社會責任。 (相關報導: 風評:劉振亞、區桂芝、翁曉玲─走在民主的暴政邊緣 更多文章

「全彩」論壇原來參與率超過80%,可能是全球最高之一。現在被降到18%,可能還是臺灣最高之一。許多「兩極極端同溫層」社團,人數很多,但參與率有限。吳統雄瞭解許多社團,只剩下管理員與版主,真實參與率低於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