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明明節儉、沒有四處揮霍,為什麼就是存不到錢?理財專家江季芸表示,錢不夠用、存不到錢的窘況,並不是只會發生在小資族身上,自己曾任職大學助理教授,擁有不錯的薪資待遇,也是所謂的中產階級。但是結婚後,買車、買房、育兒、給父母孝親費、支應生活開銷等,年過40歲才驚覺帳戶裡的存款也是少得可憐。每天忙得團團轉,卻沒有累積太多資產,也沒有因為努力工作而變得富有。
藉由反思自己的金錢觀念和消費行為模式,她開始學習記錄收支流向,同步進行理財與投資,在釐清留不住財富的原因之後,經濟狀況開始改善,資產也穩健增長,最後成功累積千萬退休金,達成提前退休的目標。
許多人在月初領到薪水時,便下定決心這個月一定要存到錢。隨著日子一天一天過去,錢也一天一天花,轉眼間到了月底,才驚覺薪水也花完了。下個月領薪水時,再次立下要存錢的願望,然而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每個月的薪水都隨著時間大江東去,幾乎沒有存到錢。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狀況?因為我們常常會高估自己有多少錢,又低估自己花了多少錢,特別是在不知不覺中,花了比自己想像中還要多的錢。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平常使用信用卡、行動支付,每一筆都是小額支出,收到帳單時才驚覺,怎麼這些小錢累積起來的金額竟然這麼多?原本很高興這個月銀行帳戶裡終於有餘額,可以把錢存起來了,結果卻必須把錢拿來繳信用卡費,儲蓄目標再度宣告失敗。
致富練習#1 檢視每月收入
Q1. 你的主要收入很固定,還是起伏不定呢?
例如:我的主要收入是每個月的固定月薪,三節有獎金,獎金按照工作表現而定。
Q2. 你的主要收入來源是什麼?
Q3. 你有其他的收入來源嗎?
把自己擺第一,優先付錢給未來的自己
在「賺錢→花錢→賺錢→花錢→賺錢→花錢⋯⋯」的循環模式中,想要存錢的基本前提,是必須要有「剩下的錢」,所以儲蓄是處於一種「被動」的狀態,有剩餘的錢才有辦法儲蓄,沒有剩餘的錢就沒有辦法儲蓄。
先花錢、再存錢的順序,不容易成功。所以古代的巴比倫富翁教導大家,要先存錢、再花錢,把原本的順序調換過來。也就是當你一領到薪水或有收入進帳時,就「先」把一部分的錢提撥出來,自己「主動」把它存起來。由於你主動加入了儲蓄這個動作,便形成了「賺錢→儲蓄→花錢→賺錢→儲蓄→花錢⋯⋯」的新循環模式。
不少人常哀號自己不想再這樣惡性循環下去了,想要跳脫循環,你有沒有發現,這不就是一種「跳脫循環」、「斷除循環」的改變嗎?
不知道你是否有這樣的經驗:突然飛來一筆必須花錢的意外,讓帳戶裡可用的錢頓時變少了。這時你只好這邊節省一點、那邊少花一點,最後還是勉強度過了那次的金錢危機。其實人擁有應變能力,當你遇到困難是具有彈性的,通常會根據帳戶裡還剩下多少可支配的金額,想辦法調整支出,讓生活可以撐過去。
要每個月自動自發把錢存起來,必須有堅強的恆心與意志力,因為除了不時會忘記,偶爾也會賴皮,或以各種理由來搪塞略過。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儲蓄以簡單、不費力、自動化的方式進行。
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每個月領固定薪資的上班族,可以開設一個新的銀行帳戶,做為儲蓄的專門帳戶;再到薪水入帳的銀行,申請每個月發薪日的隔天,把預定的金額轉帳到你指定的儲蓄專門帳戶。之後每個月一發薪,就會啟動儲蓄的功能,達成自動存錢的任務。帳戶裡剩下來的錢,就是這個月可以花費的金額,你可以在這個額度裡分配各項支出的預算。
至於工作屬於兼職、打工、接案、生意買賣等,不是每個月固定收入的人,則可以準備一個專屬信封,在每次領到酬勞的時候,把10%的錢拿出來,放到信封裡。同樣要開設一個儲蓄專門帳戶,等累積到一定金額時,再把錢存到這個帳戶裡。
例如:領到1000 元,10%是100 元,取出100 元放進信封裡,剩下的900 元再做為生活費。花1000 元和花900元,其實沒有太大差異吧?如果領到10000 元,10%是1000 元,取出1000 元放進信封裡,剩下的9000 元做為生活費,花10000 元和花9000 元,其實也不會對生活造成重大影響。
以前想要把每個月花剩的錢存下來,卻總是失敗的月光族,必須認清「先花錢、再存錢」的模式是行不通的,不改變的話,就只能在存不到錢的無限輪迴中打轉。千萬別覺得把一部分的錢存起來是一種犧牲,為了讓自己跳脫過去的輪迴,你願意做出改變嗎?已經有儲蓄習慣的朋友,恭喜你,請繼續保持下去哦!
機會成本投資法
我們工作賺錢,除了為了維持基本開銷,也是想讓生活更快樂、更美好。只是有時會買了一些用不到的東西,在無形中產生浪費,例如:明明吃不下那麼多,卻點了滿滿一桌菜,通常這時候會怎麼辦呢?
一,怕浪費所以硬把食物全部吃光,除了會讓腸胃不舒服,腰圍還會越來越寬、體重越來越重,讓身體變得不健康。
二,怕浪費所以硬把食物全部吃光,因為擔心變胖所以必須做更多運動,或是再多花一筆錢購買減肥類的茶飲、食品來幫助消化。
三,把剩菜剩飯打包回家,結果食物到隔天已經變得不新鮮、不美味了。
四,把剩餘食物全部丟進廚餘桶,對地球環境造成負面影響。
一盤120 元的小菜能改花在什麼地方呢?現在有許多股價10 元、20 元的ETF,120 元可以用來購買股價10 元的ETF 共12 股,或購買股價20 元的ETF 共6 股。這個「改花」的概念,其實就是在花錢之前先用「機會成本」的角度,來考慮金錢的價值與效用,幫助自己評估消費決定,把金錢花在更值得的地方。
生活中還有好多機會成本的例子,例如:一顆100 元的扭蛋,打開後就失去驚喜、被丟在一旁,100 元可以用來購買股價10 元的ETF 共10 股,或購買股價20 元的ETF 共5 股。一件你已經有類似款式,價格1000 元的衣服,可以用來購買股價10 元的ETF 共100 股,或購買股價20 元的ETF 共50 股。
其實,一張ETF 或一張股票,是由1000 股零股所組合而成。我們可以把它想像成是一張1000 片的拼圖,只要一片一片拼,就能拼出一張完整的拼圖。以這樣的觀點來累積ETF 的零股數量,每一筆小錢都很重要。
我們經常哀嘆自己沒有多餘的錢用來投資,但只要把生活中一些可有可無的支出節省下來,把它們轉變成「零股基金」,如此一來,每天都能為自己「存零股」。5 股、10股慢慢累積,就能聚沙成塔、積少成多,沒有負擔地增加資產。
可以在家裡準備一個撲滿或存錢盒,每天把用機會成本省下來的錢,投到撲滿裡,每隔一段時間再把錢存到銀行帳戶中,就有資金啟動「機會成本投資法」了!
將節流金額換算成零股
你是否常買一些可有可無的東西,或是買了一些用不太到的東西,造成浪費呢?這些東西的金額是多少?如果把這些錢省下來轉換為ETF,可以買到多少數量的零股?現在,我們就以價格10 元的ETF 為基礎,換算一下這些東西的機會成本吧!
作者簡介|江季芸
學歷: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博士現職:理財教育作家經歷:銘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充滿熱情活力的江季芸,過去將心力投注於大學教育,期望學生能學有所成,畢業後發揮天賦、一展長才,為國家社會奉獻一己之力。
現今已離開校園,將心力投注於理財教育,期望大眾能培養良好的理財觀念,享有豐盛富足的人生。
擁有財富除了能讓自己與家人獲得更美好的生活,也有更多能力發揮互利共好的精神,幫助別人越來越好,使我們的社會邁向祥和的真善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