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幾個醫師讀者朋友聊天,聊到說有時候擔心沒有及時享樂,看一些名人突然離世的新聞很感慨。
醫療工作忙碌是必然,或許他們在醫院也看過比較多的生死,我跟一位女醫師說:「及時享樂當然可以,只是一般人這麼做的話,比較怕的是50、60歲就把錢用盡,人卻還沒死,後半輩子的生活就很難過了。當然工作也要有個限度,要不然不知不覺犧牲掉家庭生活,這肯定不對,畢竟人過中年,我們都要知道自己到哪就是極限,不要明明已經差不多了,結果還把重心放在賺錢上。」
能不能退休,或者說衡量是否夠用,這個標準要用資產能創造多少現金流而定。
例如:每月家庭開銷約12萬,被動收入有12萬,那這樣的話退休當然是沒問題的,有些人是主動收入很不錯,也許一個月有20萬,可是家庭開銷也大,也許有18萬,那每月剩下可投資的錢就只有2萬,這樣的案例往往會過得很辛苦。
因為假如工作是很勞累的,疲憊不堪,一想到如果不上班,那月開銷怎麼辦?這種高所得者的心事,幾乎十個人有八個中。
對於較低所得的人來說,或者會覺得這有什麼好哇哇叫的,畢竟一個月有20萬的收入,不是嗎?開銷減低一些不就好了。
相當有道理,遺憾的是人就是這樣的動物,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當每個月家庭開銷已經到18萬的時候,硬要壓到12萬,不是不可能,只是往往就讓人覺得「怎麼越過越不好了?」
會有種生活品質降低之感,這人之常情,因為18萬的月開銷跟12萬的月開銷,享受到的生活水平必然有差異。
提升收入也是一條路,但這也是一條不好走的路,例如可能要轉往創業扛更多風險,而不是繼續當受薪階級。
這道理很早就已經知道,也因此要常常提醒自己,不要輕易把生活水平上調太快,因為這條線一旦上去,往往要調低就不舒服了。
以一般小資族、上班族來看,一個每月賺5萬的人,加薪突然變成6萬,真的很開心,犒賞自己一下,每個月多花的錢也是1萬,可能多吃幾次大餐,或者換了一台新車等等,這舉動就是危險的理財行為,因為加薪不等於可以「生活水平上調」,通常建議最多一半就好。
例如月收入多了1萬,那月開銷就稍微調高一點點就好,最多就是5千,甚至可以假裝騙自己根本沒調薪,這樣才能真正把錢存下來去做投資理財,要不然通通都只是消費娛樂花掉而已。
更別說買良好資產,創造更多被動收入,那都已經是很後面的事情,光這個前段的基本功--降低欲望、累積銀彈。
就讓絕大多數人都舉了白旗,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候看別人光鮮亮麗時,不需要太過羨慕的原因。
現代人利用信貸、信用卡分期、分期循環,確實可以做到表面人人稱羨的那個程度,這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只是享受消費的樂趣三年、四年,差不多也到了要還債的時候,這時候收入就算有增加,一樣會喘不過氣,覺得生活壓力怎麼這麼大,都在還銀行債務。
經濟長期來說必然上漲,大家都希望日子過更好,科技的發達也是為了讓我們都過舒服,景氣好的時候,什麼都好,景氣不好的時候,富人只是少幾個帳面數字,但中下階層的人甚至沒錢開刀、沒錢買營養品、沒錢請看護、沒錢讓孩子上學、賣掉家中唯一的代步工具、家庭保險都解約換錢、租金付不出來被趕走、放著家中年邁老人等死、去當詐騙集團、去便利商店幫集團首腦領現金當車手等等。
說到底,家庭環境還OK的人才比較能盡情享樂,那份底氣跟氣質騙不了人,但家庭環境較為普通甚至不佳的人,自己都不幫自己一把的話,還會有誰願意幫忙?
想要提早退休,當然可以,計算一下被動收入是否可以打平基本家庭開銷,如果可以的話,工作又真覺得到了臨界值,壓力跟健康可能快要出問題的時候,那離開也無妨,因為反正家庭開銷也已經不愁,頂多就是每年出國兩次改成兩年出國一次,這同樣也是快活人生,把人生的主控權抓回來,這個快感遠比其他娛樂還要痛快。
總之,財務自由的重點不只是放在財務,自由才是重點,隨心自在,時間由己。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畢德歐夫 (相關報導: 年收百萬卻過得比月薪3萬還苦!他道出普通人無法致富4大關鍵:工作十年還是跑輸通膨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林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