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國際地緣政治變化、數位科技發展,以及資訊戰的影響,國家安全法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臺灣政府為應對外部威脅,相繼修訂《國家安全法》《反滲透法》與《國家機密保護法》,希望強化國安法制。然而,這些法律卻在青年世代中引發廣泛討論,甚至出現疑慮:在國家安全與個人自由之間,應該如何取得平衡?
臺灣青年對國安法的認知與疑慮
根據2024年臺灣民意基金會的調查,18-29歲的受訪者中,有62.3%認同臺灣應該強化國安措施,但同時也有48.5%擔心政府可能會藉國安之名限縮公民自由。這顯示年輕世代雖然理解國安法的必要性,但仍對其適用範圍與執行方式抱持警戒態度。
具體而言,許多年輕人關心國安法可能對言論自由、新聞報導、學術交流等領域帶來寒蟬效應。例如,2023年曾有學者在國際研討會上發表兩岸關係研究時,因被指控「涉及國安疑慮」,導致其研究資金受到審查,這讓學術界開始質疑,若國安法過於嚴格,是否可能影響國內外學術交流與研究自由?
國外案例:如何避免國安法影響自由?
臺灣的國安法挑戰並非孤例,其他民主國家在推動國安政策時,也曾面臨類似爭議。以下是幾個值得參考的案例:
(一)美國《外國代理人登記法》(FARA)
美國政府以防止外國勢力干預為由,要求某些機構或個人登記為「外國代理人」。然而,由於法規解釋空間大,許多媒體、智庫組織都擔心被誤認為外國代理,進而影響其正常運作。這顯示,國安法若缺乏明確界定,可能會讓無辜人士受到波及。
(二)英國《國家安全法》與學術界的反彈
2023年,英國通過新版《國家安全法》,規定學術機構與研究人員若與「敵對國家」有合作關係,必須申報並受政府監督。此舉引發學界強烈反對,認為可能導致研究受阻,甚至影響學術自由。
(三)香港《國安法》的極端案例
香港《國安法》在2020年上路後,導致大量新聞媒體與異議人士被控危害國家安全,部分媒體甚至被迫停刊。這讓許多臺灣年輕人擔心,若臺灣未來的國安法規範過於寬泛,是否可能影響公民社會的活力?
如何在國安與自由間找到平衡?
臺灣的國家安全法制確實需要不斷調整,以應對新的威脅。然而,如何在保障國家安全的同時,維護公民自由與民主價值,是政府必須面對的挑戰。為避免國安法被濫用或引發寒蟬效應,政府可以考慮以下幾點措施:
(一)明確定義國安法適用範圍:應具體規範哪些行為構成國安風險,並確保法律解釋不至於過度擴張。
(二)建立公民監督機制:設立獨立審查委員會,確保國安法的執行符合民主法治原則,避免恣意擴權。
(三)強化社會溝通與教育:政府應透過公開論壇、數位平台,與年輕世代對話,讓公民更了解國安法的目的與影響。
臺灣青年對國家安全法的疑慮,反映出對民主自由的高度重視。政府在推動國安政策時,必須確保不會傷害公民基本權利,並與社會建立更良性的溝通模式。畢竟,真正的安全,不應以犧牲自由為代價,而應建立在人民的信任與社會共識之上。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言論自由與國安紅線之間–亞亞事件的民主試煉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