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大陸配偶劉振亞(網名「亞亞」)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亞亞因在中國抖音(Douyin)平台發表支持讚賞解放軍軍演等言論,根據陸委會公布的影片片段,她在環台軍演時說的:「也許明天早上醒來,寶島上已經插滿五星紅旗,想想都讓人開心。」以及她的小孩在影片中曾說:「四川艦是不是要立大功了?」這些不當言論讓亞亞被內政部移民署依《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22條廢止其依親居留資格、限期出境。
事件曝光後輿論分歧,有人主張踩線言論應依法處理,也有人質疑政府手段過重,未顧及她在台家庭與三名子女。這種正反方立場都有,符合公民課本中所說提及公共意見的差異性(複雜性)。本文嘗試從國家安全與人權保障的角度,對於此案所採的政策之分析與省思。
首先,政府依據《兩岸條例》第22條認定其言論具「有危害國安或社會安定之虞」,因此啟動廢止依親居留的行政處分。根據移民署立場,亞亞身處台灣,卻持續透過中國抖音(Douyin)發布稱讚解放軍的內容,且部分影片遭中國官媒轉載,對輿論具有示範與放大效應,從國安風險管理角度被視為高風險對象。以及亞亞雖然有澄清她只有在中國抖音(Douyin)有帳號,並未在YouTube或台灣使用的抖音(即TikTok)上註冊帳號。她指出,有人偽造了她在國際版TikTok和YouTube的帳號,將她的影片複製過去。所以政府認為她的影片雖然形式上不針對台灣觀眾,但還是會被台灣人看到,就可能產生跨區影響到台灣。我們國家雖然有民主國家保障的言論自由,但政府認為該保障非絕對,對於外籍人士、尤其來自敵對勢力地區之人民,在觸及國安與認知作戰風險時,政府依法得採取風險控管措施。
然而,從比例原則與人權法角度來看,此案也應進一步審視以下幾點:其一,亞亞的言論雖屬敏感,但發布平台為中國抖音(Douyin),其平台主要閱聽人以中國大陸為主,是否對台灣本地造成即時、實質危害,仍有討論空間;其二,移民署是否曾要求其刪除影片、停止相關行為,或考慮較低干預手段,亦有賴進一步公開說明;其三,她與台灣丈夫育有三名子女,政府是否具體評估兒童最佳利益與家庭團聚權,是行政處分能否合乎比例原則的關鍵。
本案顯示,在資訊戰與社群平台無邊界擴散的時代,傳統國安思維與人權保障體系的磨合仍待調整。當言論透過跨境平台擴散,政府是否能區分「敵意資訊操作」與「個人意見表達」,並據以建立分級風險管理標準,將是未來處理類似案件的關鍵。對於具有家庭、長期在台生活的外籍人士,應將家庭團聚與兒童權益納入行政裁量的必要因素,避免過度處分引發寒蟬效應或人權疑慮。唯有在制度層面建立透明、符合比例的處理框架下,並強化社會對中國資訊平台生態的理解與判讀,台灣才能在保障民主自由與維護國家安全之間,找到穩健且具正當性的平衡。 (相關報導: 風評:學者們的真心話,賴清德的大冒險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國中公民老師、公共政策觀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