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軍備局「新抗彈板」依舊(不倒R角)續犯低級錯誤?

軍備局新抗彈板

軍備局抗彈板「偷工減料」爭議不斷,初代產品早已受各方監督「嚴查」,大家說破嘴的「防彈等級」不是本文重點,「減料」部分是否坐實自有公論,但「偷工」部分一眼便知!請看下圖「國造抗彈板」與「國際產品」間的不同之處。

軍備局新抗彈板
軍備局新抗彈板
軍備局新抗彈板
上圖為美軍現役公發品。(圖/取自美國陸軍) 下圖為常見市售款。(圖/取自Tacticon Armament)

無論是美軍公發還是常見的市售國際產品,其抗彈板在轉角處明顯都有一「平滑過渡」不會有像裁紙切面般的銳利邊角產生,這不是什麼特殊嚴謹軍備局沒跟上的最新軍規要求,而是工業加工當中非常基礎的「基本功」!也就是在物品的邊緣或轉角處會做「倒角」處裡,如成圓弧狀之「倒R角」(有稱導圓角)或直接截斷尖端製造兩個鈍角的「倒C角」,此類倒角加工有幾點好處:1.避免應力集中導致本體從尖端處開始斷裂。2.減少尖銳度確保安全。3.降低邊角鏽蝕與磨損機率。4.增強該處週圍塗層附著度。

圖左為常見的兩種倒角處理方式,圖右為抗彈板肩窩處常見的裁切方法,雖然也會產生類似「 倒C角」的效果,但在實際加工情況下仍會對紅色箭頭所指處做邊角「鈍化」處理。
圖左為常見的兩種倒角處理方式,圖右為抗彈板肩窩處常見的裁切方法,雖然也會產生類似「 倒C角」的效果,但在實際加工情況下仍會對紅色箭頭所指處做邊角「鈍化」處理。

圖左為常見的兩種倒角處理方式,圖右為抗彈板肩窩處常見的裁切方法,雖然也會產生類似「倒C角」的效果,但在實際加工情況下仍會對紅色箭頭所指處做邊角「鈍化」處理。國際產品繁多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恣意」搜尋!絕對不會有「方正」如A4紙般的「俐落」轉角商售品出現(特別注意!此處是指「硬式插板」某些軟式外層包裹之布料在轉角縫紉處會有尖銳的視覺效果),唯軍備局「獨步全球」205廠新舊抗彈板及國內傳產某老字號協力廠商,所生產的「搶先板」有此狀況產生,究竟是軍方規格要求抗彈板要有一定程度的鈍器攻擊能力?還是單純沒有任何這方面的需求?新板出線在即大家拭目以待。

抗彈板轉角處不做「倒R角」容易產生幾點壞處:1.增加掉落時破損機率。2.影響邊角塗層噴塗附著。3.增加下緣週圍裝備損耗。4.增加使用者受傷風險。5.易遭訕笑工藝水準低落。抗彈板之重心偏下,裝載之背心開口處亦在下方,掉落時有極大機率撞擊下緣兩角,故此處容易產生應力集中現象而導致開裂,又抗彈板下緣緊靠人體最大中軸關節處,在長時間的運動下尖角帶來的受傷風險自然高過圓角,即便在高強度的運動中都能避開和身體的碰撞,其周遭如背心本體及裝具等,亦會產生更高的磨損頻率並造成提早破損的現象產生。前述不過都是些「小問題」嚴不嚴重取決於軍備局的「出發點」,純看外觀除了「倒R角」工藝欠缺外,初代抗彈板可以說是幾乎沒有「曲面」能服貼平放在桌面上,此設計無法配合人體工學,新版出現了「彎曲面」但似乎只有輕微的「單曲」(如圓柱形)並非更配合人體的「雙曲面」(中間高四周低)或更新的「多曲面」設計,也許軍備局會給出配合國人體形較「平坦」的說詞吧!但這無非也是工藝落後的另一種體現。

綜上各點再加上各界近年對「防彈能力」的種種質疑聲浪,可謂是「小問題」聚沙成塔,不知是「偷懶」還是想「小聰明」一下所造成的「小問題」,日後都會反覆造成十幾二十萬弟兄每天的困擾,甚至是戰場上的危害!軍備局的「出發點」首位似乎不是放在戰場實用性,甚至這些供人使用的貼身工具連最基本的「以人為本」都很難看出,在設計上即可見微知著!簡單幾個細節就能感受到軍備局是圍繞著方便「自己」為前提來做設計、發包、製造,不過就是「虛應故事」好達成「交差」任務罷了。

這塊「抗彈板」從零至今也近十年,期間國人的「小打小鬧」對軍備局來講幾乎不成壓力,沒有倒閉、併購、裁員、負債等「俗世」煩惱,也沒有人因此被逞罰、降級或是過份自責,軍備局每場記者會都態度樂觀且積極正向!但不懂可以問,臉丟了國人可以共同承擔,只是國外成熟設計給你「抄」還抄漏,這跟「文盲」作弊偷看答案是「D」卻畫了個「半圓形」還沾沾自喜有何差異?到底是少了「慧根」還是長期被比較擅長「畫圈圈」的「長官」影響?文末至此筆者發現千年以前「兵馬俑」的鎧甲甲片就有四周打磨工藝,下擺也會做出圓角弧度,這是否就是豐富實戰經驗在軍備細節上的體現呢?對比國軍的「方正鎧甲」是否另有更深層的先進意涵?也許是打造「數位化」戰士的時代考量也說不定呢!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自吹?自擂?自研?軍備局「雷觀機」解放軍也愛用! 更多文章

*作者戰略研究領域研究所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