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陸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的首要任務就是提振消費,並擴大國內需求。近期,中國各地都出台相應措施,尤其是靠近東部沿海的幾個城市,鼓勵消費成為地方政府的迫在眉睫的事情。
分析指出,在北京加強對台軍演的同時,如何防範因為日後對台作戰帶來的國際制裁成為各地黨政關注的問題之一。
儘管中國兩會已經結束,但是消費市場的活力恢復與社會生產息息相關。在目前看來,唯獨只有擴大消費才能加速大陸資本的流通速度,從而更好的應對外部國家的制裁手段。
從消息數據來看,大陸城市消費增速區域分化嚴重,尤其是一線城市(指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等地)消費降級狀況明顯。
在北京市朝陽區的望京SOHO的寫字樓,空置率一度達到50%,包括即將到來的大陸清明假期,南下前往二三線城市的消費動力比北上一線城市更加突出。在中國鐵路12306網站上,南下車票更是「一票難求」。
分析認為,這是因為民衆對經濟形式的判斷更為敏感,在消費領域選擇趨於保守。
2024年,大陸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增3.5%,較2023年回落3.7個百分點,增速遠低於疫情前8%以上的水準。大陸內需市場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9.7%,其中最終消費支出的貢獻率為44.5%,較2023年有所下降。
從增速方面來看,整體上呈現出「中部城市」消費情況好於頭部和尾部城市的情況,當前GDP在人民幣2500億至1兆元之間的城市(腰部城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較高;而兆元級城市(一線城市),和GDP在人民幣2500億元以下的城市(二三線城市)增速較低。
「中部城市」處於新產業和城市化投資的紅利期,往往能以較低成本承接一線城市的產業轉移。同時,這些城市借鑒一線城市的發展經驗,有效規避投資風險。
而一線城市作為經濟規模最大、產業結構最更新、外來人口最多、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基數最高的一組,卻是消費衰退最嚴重的一組城市。2024年27個兆級城市的平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為2.6%,平均消費占GDP比率為34.7%,均為四類城市中最低值。其中,北上廣作為大陸一線城市消費品零售總額衰退最為嚴重,天津是負增長,濟南、佛山、東莞也趨於零增長。 (相關報導: 關不怕?「中國達爾文」入獄3年後,賀建圭擬再做人體基因編輯實驗 | 更多文章 )
調查發現,月收入愈高、教育程度愈高的消費者,因預期變化轉向保守消費的比率就愈高,顯示這群人對經濟形式的判斷更為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