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24小時作戰嗎?」1980年代一款提神飲料的廣告,道出了日本典型的「社畜」文化:上班族必須表現出對公司的絕對忠誠,不只工時長、下班後還要參加各種應酬,公司老闆甚至還不讓你離職。然而《經濟學人》指出,日本的職場文化目前正逐漸瓦解:儘管仍不及西方國家,但日本的轉職率近年來確實也在往上爬。
川田康俊(Kawata Yasutoshi)曾是重金屬樂團的吉他手,後來進入一家大型電子公司工作,卻發現自己很不適應:公司階級制度非常僵化,年輕員工只能乖乖聽從前輩指令;許多工作方式也非常沒有效率,他經常得在辦公桌前耗上一整天,或是陪同事去喝酒應酬,浪費無數時間。然而,當他決定辭職、轉去另一家跨國IT企業時,主管們不但罵他,還稱他是「叛徒」。
日本人離職,為什麼這麼難?
日本《大都會》雜誌(Metropolis)指出,在日本,辭職並不簡單。傳統觀念認為,進入一家公司工作意味著終身雇用;即便現代社會逐漸打破這種想法,許多傳統企業仍然期待員工能做到退休。
對於上一代的人來說,「跳槽」是一件可恥的事,因為在日本的工作文化中,職業倫理與「忠誠」和「尊重」密不可分。儘管法律保障員工可以離職,但在許多公司文化中,辭職依然被視為對公司的不敬。企業通常認為,既然他們花時間和資源培養員工,員工就應該忠誠地回饋公司。
職場文化改變
現在,像川田這樣的轉職者越來越多。根據《經濟學人》,2024年,日本有99萬名正職員工換了新工作,這比十年前多出60%以上。根據東京商工會議所的調查,2024年只有21%的上班族計畫「待在現在的公司直到退休」,相比2014年的35%下降不少。
《經濟學人》指出,這一趨勢與日本的人口結構改變有關。隨著勞動年齡的人口縮減,求職者在職場中握有更大的選擇權。調查顯示,日本有超過一半的企業正面臨正職員工不足的問題;就連曾經被視為「鐵飯碗」的公職,也面臨年輕菁英出走的問題。
年經一代越來越質疑「24小時奮戰」的社畜文化,一橋大學(Hitotsubashi University)人力資源教授小野博司表示:「昭和時代的工作模式正在瓦解。」千禧世代的松波達也(Matsunami Tatsuya)對《經濟學人》表示,他從小在電車上看到的上班族,各個表情呆滯、宛如行屍走肉,「很多日本人根本無法從工作中獲得快樂。」為了不讓自己也變成那樣,松波決定創業;如今他經營一家獵頭公司,專門為新創企業尋找人才,尤其是那些希望解決社會問題的企業。
企業內部代溝衝突加劇
《經濟學人》指出,不同世代之間的職場矛盾也在加深。年輕員工經常抱怨公司裡的「不工作大叔」(働かないおじさん),指那些在公司裡沒什麼貢獻,卻因為日本嚴格的勞動法規而被保護下來的職場老屁股。2022年的調查顯示,將近一半的20、30歲員工都表示,他們公司裡有這種「躺平的資深員工」,這往往導致職場士氣低落。 (相關報導: Z世代的「應援活動」狂潮 日專家2點分析:將重塑日本消費模式 | 更多文章 )
這些「不工作大叔」通常還霸佔著高層管理職位,讓年輕人難以升遷;日本社會於是出現「Windows 2000」一詞,來調侃這些人——Windows指的是公司的「窗邊族」,即被公司流放在窗邊、每日打卡呆坐等退休的人;而在傳統終身僱用制下,這些人往往已經在公司蹲到年薪2000萬日圓(約合新台幣444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