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兼執政黨智庫副董事長及總統府氣候變遷委員會副召集人的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在立法院一場「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修法公聽會,除盛讚核電的五項優點外,更指出「讓核電幫忙,可以每年替台灣省下N千億」。隨後的媒體露出紛紛以「重啟核能,年省N千億」作為標題。細看部分媒體的延伸報導,童子賢的「讓核電幫忙可以每年替台灣省下N千億」說法,係以台灣使用核電可以讓每度電成本省下1元或2元,若以每年用電3000億度來計算,就可以省下3000~6000億元。
依據台電公司公布的「電價成本」可知台電公司除了自行發電外,也向民營電廠購電。由於兩者間的配比及燃料的使用會因用電需求的變動而逐日調整,加上影響「自行發電」及「外購電力」電價成本的因子包括個別燃料的發購電量占比及燃料成本(其計算公式為:Σ燃料成本×發購電量占比(依燃料別)),在「發購電量占比及個別燃料成本」皆不明確且屬變動性之下,過度的吹捧核電貶抑綠能,只會頻添爭議,無助於「核綠共存」,只會讓「讓核電幫忙,可以每年替台灣省下N千億」成為說大話的「誑語」?擴大擁核與反核間的對立,無助於社會和諧。
能源多元化下,核能已不是台灣的主要電力
再者,在國家「多元能源合力供電 實現穩供與永續雙贏」的策略下,我國走向能源多元化已是多年努力下的結果,雖然根據網媒《太報》所作的調查,仍有26.8%的民眾以為台灣發電量佔第一的是核電,經追蹤台電公司1955~2024年間的發購電資料,發現其來自核能發電的占比從1977年的0.31%上升至1985年的高峰值52.41%後,即開始下滑,1995年起即低於百分之三十,2022年起更低於百分之十。期間總發購電量為72,678.67億度,核能發電量為13,979億度,占19.23%。
回到三座核電廠齊發的年代:罵沒有用核電?罵買貴綠電?
作者把時間拉回到2000~2016年,那個三座核能電廠尚齊發,「再生能源」萌芽的年代,整理出該期間內台電公司的年度發購電量、發購電結構及年度稅後淨利(詳參附表)。附表顯示,在「三座核能電廠都在運轉」、「再生能源仍處於低檔」「燃氣發電並未大發」的狀態下,台電在該十六年期間內並沒有因為使用核電而持續出現巨額獲利,且核電占比高低與年度稅後淨利正負也沒有明顯關聯。要「罵沒有用核電」?還是要「罵買貴綠電」? (相關報導: 朱淑娟專欄:核電與廢料的兩難─要不要VS.要不要處理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