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抗戰勝利80周年,筆者在布里斯堡國家公墓向52位中華民國空軍烈士致敬之後,繼續趕路到德州斐德烈克斯堡(Fredericksburg)的國家太平洋戰爭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the Pacific War)參觀。斐德烈克斯堡是前太平洋戰區盟軍總司令尼米茲(Chester W, Nimitz, Sr.)將軍的故鄉, 因此這座博物館設立於此注定與這位擊敗日本的美國海軍上將有深厚淵源。
斐德烈克斯堡是一個以德國移民為主體所構成的小鎮,尼米茲的爺爺查理(Charles Henry Nimitz)是1844年移居美國的前德國商船水手,為斐德烈克斯堡最早的居民之一。他1852年在當地經營尼米茲旅館(Nimitz Hotel),由於該博物館外型如同蒸汽船,因此也被當地人稱呼為「蒸汽船旅館」(Steamboat Hotel )。儘管這家旅社後來成為尼米茲的家族事業,但是其外型與外號卻已經在冥冥之中為老查理的孫兒尼米茲成為美國海軍名將埋下伏筆。
國家太平洋戰爭博物館主建築,參考了潛艦艦橋的設計概念。(作者提供)
國家太平洋戰爭博物館是以尼米茲將軍為主角,他不只打敗了日本帝國海軍,也十分支持中華民國,是台灣光復的真正功臣。(作者提供)
二戰結束後,尼米茲海軍上將基金會(Admiral Nimitz Foundation)將尼米茲旅館改建為尼米茲海軍上將紀念(Admiral Nimitz Museum),紀念這位領導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戰勝日本帝國海軍的偉大人物。1976年為了紀念斐德烈克斯堡建鎮130周年,日本政府以海軍元帥東鄉平八郎的花園為藍圖向尼米茲海軍上將紀念館捐贈和平花園一座,期許美日兩國永不再戰。
隨著館藏日益豐富起來,尼米茲海軍上將博物館於2000年被更名為國家太平洋戰爭博物館,迎來了改頭換面的大轉變,從紀念尼米茲將軍一人變成紀念整場太平洋戰爭。有趣的是,雖然是以國家太平洋戰爭博物館命名,可該博物館運作的經費來源其實是州政府而非聯邦或者國會,以國家之名冠在前面的意思應該是指全美國境內規模最大的太平洋戰爭博物館。
(相關報導:
許劍虹專欄:與亞太關係緊密的亞利桑那州
|
更多文章
)
由於中華民國是太平洋戰爭的重要參戰國,所以一進入博物館的大廳就可以看到青天白日滿地紅旗與澳洲、加拿大、墨西哥、荷蘭、紐西蘭、英國以及美國等同盟國的國旗懸掛在一起。據說10年前中共駐休士頓領事館曾致電國家太平洋戰爭博物館,希望館方即便不懸掛五星紅旗,至少也降下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卻遭到館方婉拒。
館方很驕傲的表示,他們把太平洋戰爭的開頭延伸到中華帝國秩序崩潰的那一刻,就連兩岸都沒有如此大膽的主張。(作者提供)
日本被美國海軍強制打開大門,走上明治維新的近代化之路,美日還一起出參加八國聯軍鎮壓義和團,但彼此早就面和心不合。(作者提供)
館方認為中華帝國的僵化與優越感導致自己失敗,過去在亞洲的地位被日本取代,日本自認為中原王朝新的繼承者,同樣自認為黃種民族最優秀的代表。(作者提供)
入20世紀後,面對日本在太平洋的不斷壯大,美國改變態度轉而扶持弱勢一方的中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的海約翰(John M. Hay)是代表人物。(作者提供)
當時由尼米茲家族經營的尼米茲製片廠(Nimitz Production Studios)曾針對日本侵略中國製作短片,為國民政府加油打氣。(作者提供)
不以1941年為起點
既然國家太平洋戰爭博物館是美國的博物館,相信讀者們下意識認為該館的敘事會過度以「美國中心主義」為主,忽視其他的參戰盟國,尤其是像中華民國這樣的弱國。因此以珍珠港事件爆發的1941年,而不是以對日全面抗戰爆發的1937年或者九一八事變的1931年為戰爭的開端,或許是大家認為的第一印象。
即便提到中國戰場,肯定也只是介紹以美國人為主體的「飛虎隊」(Flying Tigers),不會提及國軍健兒的浴血奮戰。如果讀者們有上述的想法,那筆者只能在此告訴各位,你們多慮了。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又何嘗不是另外一種對美國的刻板印象,或者是對於國軍在二戰的表現過度自卑,自認搬不上檯面才導致。事實上本館將太平洋戰爭爆發的遠因追溯到1842年鴉片戰爭,即以中原王朝為核心的天朝秩序崩潰之時。
腐朽的清朝無力保護過去的東亞朝貢國,導致日本的國門也為美國海軍所強制開啟,被迫走上明治維新的道路。完成了現代化改革的日本,在甲午戰爭中擊敗衰弱的清朝,正式成為東方民族新的領頭羊。可即便日本在後來的日俄戰爭中又擊敗了俄羅斯帝國這個白種人強權,其成就卻始終無法得到美國的認同。
相反的是隨著美國擊敗西班牙,並且在菲律賓建立起殖民地後,更是與殖民台灣的日本隔著一條巴士海峽對峙,太平洋戰爭的序幕從此刻就已經拉開。孫中山先生以美國為範本所打造的中華民國,也從一開始就難逃與美國並肩作戰共同抗擊日本帝國的命運。所以國家太平洋戰爭博物館完全沒有忽視從九一八事變開始到珍珠港事件這10年間國民政府獨立抗戰的歷史。
所以在博物館建築物上列出的太平洋戰爭重大戰役當中.除了列有瓜達康納爾、中途島、塔拉瓦、塞班島、呂宋、硫磺島以及沖繩島外,也沒有排除掉國軍參與的戰役,例如密支那戰役與滇緬公路戰役。甚至就連美國參戰前的淞滬會戰及南京保衛戰都入列,基本上涵蓋了黃埔系國軍的重大戰役,顯見國家太平洋戰爭博物館極為重視中華民國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密支那與美國尚未參戰前的松滬會戰,也被算是太平洋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者提供)
以「黃埔系」為主的國軍照片,在國家太平洋戰爭博物館中隨處可見。(作者提供)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國軍的戰場以滇緬為主,展區自然側重於此。(作者提供)
中美聯合對日作戰,屬於國家太平洋戰爭的主旋律。(作者提供)
搭建民主自由的「中華秩序」
以尼米茲將軍為代表的二戰世代美國人,比起他們的老一輩懷有更偉大的理想主義,願意更加積極的擁抱與改造世界。自美國建國以來,干預舊大陸事務就是開國元勳們所極力反對的,早期的美國人更傾向獨善其善,只管西半球事務的「門羅主義」(Monroe Doctrine)。此種思維在經歷了南北戰爭的大一統以後,逐漸出現改變與調整。
尤其是打開日本國門的培里海軍提督(Matthew C. Perry),他從維繫全球海上航道通暢的角度出發,主張美國海軍應該介入全球事務。即便不想捲入複雜的歐洲舊大陸事務,也應該要積極擁抱亞洲新大陸。但是與同時期的老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一樣,培里他們受到19世紀末期高漲的帝國主義思維影響,關懷的只是亞洲哪裡可以成為美國的市場或者殖民地。
(相關報導:
許劍虹專欄:與亞太關係緊密的亞利桑那州
|
更多文章
)
所以美國在日本拿下台灣後,不只立即併吞了夏威夷,拿下菲律賓,同時還派遣大白艦隊(Great White Fleet)在全球海域巡弋,目的就是要向日本及英國等海上強權彰顯美國的強大。尼米茲那個世代的美國人不一樣,首先他本身也是來自德國的新移民之後,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遭受過美國社會或多或少的歧視,讓他更願意以平等寬容的心態對待弱小民族。
包括尼米茲、金恩(Ernest King)、海爾賽(William Halsey Jr.)以及老馬侃(John S. McCain Sr.)都承襲了老前輩培里的戰略觀,主張美國應該積極介入亞洲而非歐洲事務。但同時在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經濟大蕭條的洗禮之後,他們看待世界的態度已不再是血淋淋的現實主義,而有更多扶助弱小對抗強權的精神。這又與有強烈反帝思維,自動賦予菲律賓獨立權力的小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不謀而合。
因此對日抗戰爆發後,美國海軍將領們都是支持中華民國的急先鋒,尼米茲更負責協助(Claire L. Chennault)招募海軍飛行員的關鍵要角,從而使加入中華民國空軍美籍志願大隊招募飛行人,即「飛虎隊」(Flying Tigers)的美國飛行員有高達2/3其實是來自海軍和陸戰隊。他對中華民國如此支持,就是為了要配合羅斯福總統以美式自由主義價值重建「中華秩序」的理念。
代表杜立德空襲的B-25B轟炸機,象徵美國對日本本土實施的第一次空襲任務。(作者提供)
國軍第3戰區將士營救美軍飛行員的事蹟,在博物館中也被陳列出來。(作者提供)
日本也有扶植中國親日政權的計畫,若非蔣中正堅持抗戰,中國的人力與物力為日軍所用將給美國造成致命的結果。(作者提供)
美中將士為自由中華浴血奮戰
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對日本宣戰,中華民國政府也隨之向德義日三國軸心宣戰,抗戰成為了太平洋戰爭的一部分,太平洋戰爭也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展廳以此為界線,開始以美軍將士在太平洋戰場上的表現為主旋律,國軍的角色依舊沒有缺席,但主要集中在滇緬戰場的反攻上,畢竟那裡確實是美國參加太平洋戰爭後,重慶國民政府真正重視的主戰場。
儘管將重心逐漸轉移到了對日本本土發起反攻的美軍身上,但是國軍的貢獻卻沒有被遺忘。例如關於杜立德空襲行動(Doolittle Raid)的展區,除了有一架還原經典塗裝的B-25B轟炸機外,也提及了第3戰區國軍將士對美國飛行員的營救。整體而言我認為「中美聯合」這四個字,貫穿了整個國家太平洋戰爭博物館的呈現主軸。
對於國軍在「一號作戰」的失敗表現,館方也沒有予以苛責,反倒是指責史迪威(Joseph W. Stilwell)將軍缺乏政治智慧,沒有在政治上處理好美中同盟關係。史迪威在訓練以及率領國軍反攻滇緬的貢獻得到了肯定,但館方認為與尼米茲同為德裔的將領魏德邁(Albert C. Wedemeyer)表現更出類拔萃,畢竟如何維繫美中同盟關係才是在政治上打贏太平洋戰爭的重中之重。
因此那些在瓜達康納爾打叢林戰,搭著登陸艇登陸塔拉瓦、在硫磺島摺鉢山升起美國國旗以及於沖繩戰役中以火焰發射器焚燒坑道的美軍將士,無論他們陸軍、陸戰隊還是海軍,通通都與國軍將士們為了同樣的目標而戰。那個目標就是建立一個由美國和中華民國共同管理的亞洲秩序,中華民國成為世界第四強後,恢復1842年以前的傳統地位,但推行美式民主價值。
(相關報導:
許劍虹專欄:與亞太關係緊密的亞利桑那州
|
更多文章
)
所以看到這裡,筆者忍不住感嘆道,太平洋戰爭確實是一場偉大的戰爭。這場戰爭擊敗了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也永遠改變了美國、中國與日本三國的未來。可惜抗戰賦予了中共壯大的機會,再加上戰後國民政府表現失能,美國政客又缺乏遠見,最後這個以民主自由重塑中華秩序的構想隨著1949年大陸淪陷而徹底失敗,美中兩國將士的鮮血亦付諸東流。
日軍固然暴虐無道,但是對於無辜的日本民眾,館方也認為他們是軍國主義的受害者而給予同情。(作者提供)
支持台灣回歸中華民國
為了協助中華民國重返強國之林,包括金恩與尼米茲在內的美國海軍將領都認為台灣應該在戰後回歸中華民國。不要忘了,美國之所以拿下夏威夷,征服菲律賓的目的都是為了遏止日本在太平洋地區的壯大,既然日本這個心腹大患已除,那麼不只該恢復菲律賓主權國家的地位,台灣也理所當然應該恢復1895年以前的狀態。
更何況蔣中正領導的親美政權,同意讓美國海空軍使用台灣為基地長達100年,既可以防範蘇聯也能抵制試圖重返亞太的大英帝國。為此尼米茲認為美國應該積極協助國民政府收復台灣,從海上打通援助中華民國的補給線,並與主張反攻菲律賓的西南太平洋盟軍司令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在羅斯福總統面前就反攻議題展開辯論。
考量到菲律賓是美國殖民地,且人民在經過美國近半個世紀的教育之後態度普遍親美,羅斯福認為美軍應該以解放菲律賓為優先責任。至於台灣則早已在開羅會議上確定戰後回歸中華民國的命運,只要等到日本戰敗就能生效。軍事上對台灣發動登陸作戰,背後風險太大,因為沒有人能保證台灣人是否會如同菲律賓人一樣歡迎盟軍。
尼米茲反攻台灣的路線最終沒能實現,可是在史迪威與魏德邁兩任駐華美軍最高司令的堅持下,相關計劃始終沒有放棄。魏德邁將軍所建立的36個國軍「阿爾發師」(Alpha Divisions),也是準備在拿下廣州與香港後,與尼米茲將軍指揮的海軍聯手奪下台灣。所以中美聯軍收復台灣的計劃,始終都在進行和推動之中,但因日本遭原子彈攻擊戰敗而胎死腹中。
儘管相關計劃沒有實施,但台灣屬中華民國領土卻成為了事實。戰後美國不只沒有阻止國軍接收台灣,還派出運輸艦協助國軍登陸基隆,顯見台灣由中華民國控制符合美國利益,也是尼米茲海軍上將的期盼。還好也因為這樣的決定,台灣在1949年後繼續由親美的中華民國控制,自由中國的香火得以延續到今天,日本也能被成功改造成民主國家。
何世禮將軍的地位得到太平洋戰爭博物館得格外重視,強調他是自由中國的捍衛者。(作者提供)
館內有如此多和中國戰場相關的文物,筆者相信何氏家族捐贈了不少金錢。(作者提供)
「香港將軍」何世禮
講到這裡,大概讀者會問,為什麼國家太平洋戰爭博物館那麼不一樣?為什麼把中華民國放到了太平洋戰爭的中心位置上?其實那是因為你們還沒看筆者接下來造訪,真正由聯邦政府撥款支持的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博物館(National World War II Museum),否則的話其實不難產生肯定中華民國二戰貢獻已經是美國主流社會的超強共識。
可是國家太平洋戰爭博物館還是有一點不一樣,那就是這裡特別呈現了一位中華民國抗戰將領,他就是來自香港並且具有歐亞混血身份的何世禮,俗稱「香港將軍」。何世禮的父親何東為猶太裔荷蘭人之後,具有英國爵士地位,他本人也在英國及法國學習軍事,卻胸懷強烈的中華認同,後來在張學良幫助下取得中華民國國籍並進入東北軍服役。
張學良失勢後,何世禮轉而為蔣中正所用,並派往美國陸軍參謀學校學習,從而建立起了與美國的淵源。這位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出任中國遠征軍兵站總監的職務。由於魏德邁又是他在美國陸軍參謀學校晚一屆的學弟,後來雙方建立起了緊密的交情,為抗戰末期的國民政府爭取源源不斷的軍事戰略物資。
戰後當到中華民國駐日軍事代表團團長的何世禮,在退休後回到香港老家定居,卻是中華民國頑強的支持者,一度將父親經營的《工商日報》打造成反共媒體。晚年他如同許多來台灣的退役將領,反共情緒因思鄉情緒而有所緩和,曾出資協助瀋陽東北大學興建大樓,並在親自造訪完東北不到一個月後的1998年7月26日去世,算是完成了「一返故鄉」的心願。
鑒於當時香港已經由中共接管,雖然台灣方面向何家贈送了中華民國國旗與中國國民黨黨旗,但何家人考慮到此舉會引起中共不悅,最後沒有公開展出。不過何世禮對中華民國的強烈認同,卻在國家太平洋博物館的展示中被強烈的呈現出來。筆者相信背後可能有何家人向該館捐款,讓何世禮將軍對中華民國的真實情感能夠在美國的土地上繼續發揚光大。
(相關報導:
許劍虹專欄:與亞太關係緊密的亞利桑那州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