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2025)年5月8日是二戰歐洲戰場勝利80週年紀念日,賴清德總統首度舉辦紀念茶會並發表演說,現場邀集17個國家及歐盟的駐台機構代表與會。
綜觀賴總統的演說全文,頗多欲言又止、曖昧不明之處,欠缺引人注目的重點,本不該受到國內外輿論太多關注。但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一番將納粹德國藉由民主制度的漏洞崛起的過程,與民進黨「打著民主反民主」的作法相對應的比喻,意外引發德國等多個外國駐台機構的公開抨擊,反倒讓賴總統的演說平白收穫不少輿論關注,也在外交場域得分。
朱立倫的言論遭到部分國家的批評,反映了以下三個重點,顯示由他領導的國民黨中央,充其量像是晚清重臣李鴻章一樣的「裱糊匠」,只能做到對這個百年老店修修補補,卻無法為其改頭換面:
一、國際論述不清:
相較於賴清德的演說始終把握「民主對抗威權」的軸線,讓迄今仍深陷俄烏戰爭中的歐洲國家更能同理台灣的處境,朱立倫的發言未能直接訴諸歐洲國家最關注的切身利益,而是論述「中華民國是二戰勝利國並據以收回台灣」及「民進黨邁向威權有如復刻納粹黨的崛起」等兩點,對歐洲國家來說顯得突兀、不合時宜且難以理解。
在歐洲紀念重大歷史事件,並關注當前外部挑戰時,一個外國政黨以長篇累牘的方式借題發揮,只談自己重視的事情,這種欠缺起碼同理心的作法招致目標聽眾的惡評也就不令人意外。
二、兩岸政策不明:
熟悉現任國民黨中央論述者,應該都知道其對外論述的核心是「親美、友日、和中」,政策槓桿是「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戰術則是「外交」(Diplomacy)+「國防」(Defense)的「2 D」。綜合來說,就是加強台美日在外交及軍事的合作,但同時以中國大陸雖不滿意但可接受的「一中各表」做爲兩岸復談的基礎,目標是「以實力換取和平」(Peace through Strength)。
但這套論述容易遭到以下兩種挑戰,國民黨迄今也無法說服各界接受其可行性:
中共只認「體現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從不接受兩岸「各表」一中內涵。因此,九二共識在台灣內部的接受度自2016年起偏低,畢竟沒有被談判另一方接受的說法,何能稱之為「共識」?又怎能做爲兩造長期互動的基礎?
承上,如果國民黨想以馬英九執政時的8年證明兩岸對「九二共識」的內涵都無共識,一樣可以維持往來,就必須正視國際情勢比起當時已發生劇烈變化,特別是威權國家串連挑戰國際秩序,美中競爭加劇等。在這樣的情況下,國民黨尋求多方討好的政策有無可行性?
三、對外經營不足:
熟悉台北外交圈的人應該都知道,德國在台協會處長許祐格博士絕非通稱的「綠友友」,他對兩岸關係及區域形勢的看法並不全然符合民進黨的論述;他的年輕副手何峰則較為反共,與偏綠政治人物及團體往來密切,但也並非對綠營一邊倒。連這樣相對不偏綠的正副組合,都可以被國民黨的發言激到公開出言駁斥,足見國民黨過去對他們下的功夫不夠,無法讓對方基於情誼、互信及相互諒解而採取比較溫和的方式處理雙方歧見。
而從多個歐洲國家及歐盟駐台機構響應德方立場看來,國民黨強調「親美友日和中」、卻漏掉具備一定國際政經地位的歐洲,尤其是當川普回鍋後,大西洋關係出現裂痕,歐洲更強調戰略自主性,過去國民黨將歐洲視為美國扈從、假設歐美想法一定類似,只要搞定美國就能搞定民主陣營的想法,勢必得要修正。
結論:一篇演說顯示國民黨的對外經營與媒體處理存在巨大改善空間
這次因為二戰紀念活動而引發的「朱立倫vs. 新八國聯軍」事件,不是一個意外,而是朱立倫領導的國民黨中央困於黨內多重矛盾及該黨支持者結構老化及偏離台灣主流社會價值,早晚都會爆發的結構性問題。朱立倫做爲一個裱糊匠,雖然不該為這起事件負起全責,但遺憾畢竟已經發生,對該黨的國際關係、社會形象都造成重創,如果不思亡羊補牢,而是耽溺於與他國的爭辯,讓人難以對該黨迎戰大罷免的前途樂觀。
國民黨在短期內該做的,是密集拜會這些提出批評的外國駐台機構,用紮實論述和證據,證明民進黨的確正在濫用民主制度來敗壞民主,並說服對方為何民進黨這樣的作法不符合歐洲信奉的價值及利益。
但就中長期而言,如果國民黨還想贏得全國性選舉,路線的調整勢在必行,否則憑藉老化萎縮的基本盤,又得面對不友善的國際環境及民進黨的政治追殺,國民黨的前途只會更不樂觀。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賴清德當然不是希特勒!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海外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