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法理包裝的對抗路線─賴清德正在把臺灣推向戰爭

總統賴清德宣布將中國視為「境外敵對勢力」,同時恢復軍審法避免境外勢力滲透,使兩岸關係從「和平分治」走向「準敵對狀態」。(資料照,美國商會提供)

近期總統賴清德召開國安高層會議,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明確定義為「境外敵對勢力」、宣布恢復軍事審判制度,並強調國防預算將提高至GDP的3%,這一連串舉措無疑是將整體國家路線導向對抗與軍備競賽,其後果令人憂心。國人必須正視一個事實:賴政府不是在強化和平,而是正在從法理、制度與預算全面準備迎戰,正將台灣引向戰爭的道路。

將中國列為「境外敵對勢力」絕非單純法律術語,而是國家定位的大幅躍進。這不只是蔡英文時期「兩岸互不隸屬」論述的延續,更進一步實質劃下對抗界線。法理上將中國視為敵國,除了為《反滲透法》等國安法令提供解釋依據,更對未來政策、司法與社會氛圍產生深遠影響。賴清德此舉,使兩岸關係從「和平分治」走向「準敵對狀態」,無異於挑動對岸神經,升高軍事緊張,也使台灣內部社會更加撕裂與動盪。

與此同時,賴政府強行推動恢復軍事審判制度,儘管表面理由是應對共諜與泄密案件,但本質上卻暴露出政府對國軍的不信任與治理失能。這套已被民主化時代淘汰的制度,如今竟以「平戰轉換」之名死灰復燃,不禁令人質疑,賴政府是否正預設台灣即將進入戰爭狀態?如此做法恐將動搖司法體制根基,引發人權與程序正義爭議,形同倒退回威權時代的陰影。

更值得注意的是,國防預算的急遽擴張。國防部提出「四年期國防總檢討」報告,將軍事戰略包裝為「防衛固守、重層嚇阻」,實則是一場軍備競賽的起點。賴政府企圖將國防預算推升至GDP的3%,對一個經濟資源有限、民生壓力沉重的台灣而言,無異於壓縮教育、醫療與社福空間,轉而投注於軍工體系與戰爭機器。這種預算結構的轉向,是否反映出賴政府正全然押注「以戰止戰」的路線?

筆者認為一個穩健的國家領導者,應尋求和平共處之道,而非將人民捲入敵我對立的政治語境。當賴清德不斷強調國防法理建構與對抗中國的決心,卻未見任何和平對話、危機管控的政策規劃時,人民不禁要問:賴政府究竟是在防禦,還是挑釁?是在守護和平,還是製造戰爭的正當性?和平始終才是最大的國防,溝通才是避免衝突的最佳手段。當賴總統不斷強化「敵我思維」、重啟威權機制、推升軍備規模,國人必須警醒:我們的國家,正在被推向一條危險的不歸路。國會將堅定監督,拒絕將台灣推向戰火,捍衛兩岸和平與人民安全。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柯建銘之怒非同小可 更多文章

*作者為國會助理、新政評論創刊人、奔騰思潮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