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副國安顧問博明(Matthew Pottinger)21日在台灣出席《沸騰的護城河》(The Boiling Moat: Urgent Steps to Defend Taiwan)新書座談會,到場助陣的我方人士包括外交部長林佳龍、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長蘇紫雲、壯闊台灣創辦人吳怡農,以及青鳥黑熊的精神領袖曹興誠。總統賴清德於17日在總統府接見博明一行,強調台灣要與美國、全球民主夥伴一起打造安全與堅韌的「非紅供應鏈」。
賴總統接見博明的場合上,還能見到外交部長林佳龍與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吳釗燮陪同。因此,要說《沸騰的護城河》由我方最高層級官員與國安團隊背書力薦,一點也不為過。事實上,打開全書,內容談及台海軍事危機,以及對於戰爭的想像與論調,更像是一本「蔡規賴隨」的政令宣導,舉凡增加國防預算、延長兵役、不對稱作戰、打造民主國家聯盟云云,也宛如一本高級版的青鳥黑熊教戰手冊。
賴清德接見多位川普仇人,民進黨立志成為「反川」大將?
令人好奇的是,當我方決定要以官方的形式推銷此書時,決策人士是否真的有審慎評估過作者的背景,以及仔細讀過全書的構想?還是只要是「洋和尚」或「上國使者」下發的「抗中保台」指令,台灣就只能乖乖的全盤接收?
首先,作者博明確實曾經擔任川普(Donald Trump)第一任期的白宮副國安顧問。可是他在美國國會大廈暴亂後不久就已請辭,時任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更因此與川普完全鬧翻。川普2.0捲土重來,在重返白宮前夕,他曾在其社交平台 Truth Social發布了一長串的「拉黑名單」,即包括了彭斯,以及前白宮國安顧問波頓(John Bolton)、前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海莉(Nikki Haley)、前國防部長艾斯培(Mark Esper)。去(2024)年11月,川普在Truth Social上,更宣布永不錄用前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和海莉。
在外交部長林佳龍與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吳釗燮陪同下,總統賴清德17日於總統府接見博明一行。(總統府提供)
這些人除了與川普有個人恩怨外,有些更是共和黨內的建制派,也就是川普恨之入骨的「深層政府」(Deep state)一分子,也是其MAGA(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運動必須掃除的障礙。有趣的是,賴清德就任以來就見了川普3位仇人:海莉、蓬佩奧、彭斯,如今再加上博明,難道真如經濟部長郭智輝揚言「川普只做4年」,而民進黨政府要把台灣打造成「反川普」大本營?
(相關報導:
張鈞凱專欄:美國「賣烏」已定,「賣台」待命?
|
更多文章
)
不為台灣而為美國霸權,美國「勇武派」開出了毒藥非解藥
其次,通讀全書,看得出來博明這些美國的「勇武派」,腦袋裡還是充滿了過時的冷戰思維,以及揮之不去的「歷史終結」優越感。例如他們信奉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將台灣打造為「不沉的航空母艦」戰略,動不動就提「第一島鏈」、「民主夥伴」等等。然而,對他們來說,「保衛台灣」之所以「緊迫」,為了並不是台灣的利益與安全,而是擔憂美國霸權被中國取代,「對美國的戰略利益構成嚴重威脅」。
此外,博明等人在書中不斷鼓吹台灣效法烏克蘭、以色列等國的防衛理念與文化。可是,如此想法不只是民主黨拜登(Joe Biden)政府的遺產,更是與現實脫節。書中仍把烏克蘭形容為節節勝利的一方,絕口不提烏克蘭人民為此的慘烈犧牲,不提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失去民意基礎,更不提川普新政府急著要丟掉烏克蘭這個燙手山芋。
至於以色列對加薩人民慘絕人寰的種族滅絕,早已成為世界多數人民的道德人倫公敵。2024年美國大學校園還爆發一系列反對以色列和聲援巴勒斯坦的示威學潮,重挫拜登政府的聲望。博明等人卻還跑來台灣宣揚烏克蘭與以色列模式,擺明要台灣人替美國當砲灰或劊子手,對台灣而言恐怕不是解藥,而是毒藥。
美國總統川普19日稱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是未經過選舉的「獨裁者」,並指控澤倫斯基濫用美國援助。(資料照,美聯社)
再者,全書充滿了「捍衛民主」這類的意識形態口號。問題是,「民主」如果能夠平息衝突,烏克蘭就不會如此生靈塗炭;「民主燈塔」美國就不會處處發動戰爭,結果又倉皇撤退。更何況「民主」在今天民進黨政府的語境裡,代表的是與藍白勢不兩立,與對岸對抗到底的路線,「更大的民主」意味的是「更多的仇恨」。
而且對於民進黨政府尋求對美國附庸與扈從的地位也相當不利,畢竟川普已露出想要當「世界皇帝」的真面目,他對於「民主」這類價值觀教條嗤之以鼻,「關稅」(tariff)才是他心中最美麗的詞彙。談愈多的「民主」,川普就愈覺得台灣像是民主黨的應聲蟲,與川普主義背道而馳。
要台灣自我抵禦砲火2個月,我們到底是誰的「護城河」?
更重要的是,被賴清德政府奉為座上賓的博明等人,個個義正辭嚴,要台灣不斷的備戰,把台灣海峽打造成一道中國大陸難以跨越的「沸騰的護城河」。不過,當他們站上台灣的講台,拿起麥克風,與民進黨國安官員「惺惺相惜」時,怎麼沒有人敢明白告訴台灣的聽眾和讀者,這本書第5章所強調的重點:「台灣必須準備好應對至少長達2個月的全面封鎖和轟炸,同時抵禦入侵」。該書中文版第118頁明言:
台灣應該做好準備,在阻止敵方登陸行動同時,承受長達2個月的飛彈和炸彈攻擊、封鎖、對關鍵基礎設施的網路攻擊、虛假的訊息宣傳以及其他相關威脅。這將讓盟國在政治決策上有1個月的緩衝時間,包括對抗假訊息、建立聯盟和動員軍隊。台北應預期由美國主導的軍事行動將額外需要1個月的時間,用以逐步突破中國設置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部隊的層層防禦,這些部隊旨在阻止聯盟軍隊接近台灣附近區域。
博明(見圖)等美國作者在《沸騰的護城河》書中強調,一旦台海戰爭爆發,台灣要自我抵禦2個月,給美國及其盟友整裝待發的時間。(資料照,總統府提供)
平心而論,美國的「勇武派」話說得輕鬆,可是一旦按其想像,抵禦砲火的是台灣平民百姓,而不是任何一個美國人。美國及其盟友要2個月的時間好整以暇、整裝待發,但台灣抵擋得了2個月嗎?這2個月的時間,完全足以讓台灣變成一些美國軍事學者眼中的「廢墟」,難怪美國政學媒菁英都急著要把「台積電」變「美積電」。書中預設台海戰爭將是一場「持久戰」,卻絕口未提美國軍事工業的大幅衰退,以及中美在西太平洋的軍事實力消漲,天真地未把「速戰速決」納入考量。
(相關報導:
張鈞凱專欄:美國「賣烏」已定,「賣台」待命?
|
更多文章
)
換言之,與其說《沸騰的護城河》是一本「護台聖經」,倒不如說是一部站在美國立場虛構出來的小說或劇本,用各種浪漫的想像把台灣哄上戰場。要是台灣入戲太深,無疑自我棄絕兩岸之間一絲一毫的和平可能。這本書確實值得台灣社會認真思考:我們究竟是誰的護城河?又是誰讓台海沸騰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