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台灣政府不承認大陸暨南大學學歷的爭議與矛盾

中國廣州暨南大學被台灣教育部認定具有統戰行為,拒絕承認其學生在台的學歷。(資料照,取自港生內地升學網)

近日,台灣教育部宣布不承認大陸暨南大學的學歷,理由是該校隸屬於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統一戰線工作部(簡稱統戰部),具有統戰性質,可能受中國共產黨紅色思想的統戰影響,進而影響台灣社會與學術環境的自由。在兩岸關係緊張的背景下,政府希望透過此舉降低中國學術統戰對台灣的影響,以維護台灣高等教育的獨立性。此決策涉及兩岸關係、學歷採認標準與學生權益,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然而,若仔細檢視大陸政治體制與台灣政府的政策邏輯,會發現此決策存在諸多論證上的矛盾,甚至可能無法達成預期目標,這樣的考量是否能站得住腳,值得進一步檢討。

首先論學術成就,廣州暨南大學是大陸「雙一流」建設高校、「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高考錄取分數線長期穩居廣東省高校前列。它是大陸最早開辦商科教育的大學之一,也是全球商學院認證機構「工商管理碩士協會」(AMBA)認證通過的學校。根據QS 2025的世界大學排名,它排在第580名,臺灣僅有台大、清大、成大、陽明交大、台科大、北科大、台師大及中山等8校贏過廣州暨南大學,台灣的政大、中央及中興等校都還不如它。台灣教育部宣布不承認大陸暨南大學的學歷,可說是不合常理。

再者,中國共產黨對意識形態的掌控極為嚴格,所有高校皆須服從「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及辦學是「為黨治國理政服務」;其中,上海復旦大學於2019年12月刪改大學章程中「學術獨立和思想自由」即是明證。中共中央一再強調「黨的領導對於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起著定性定調定向的根本性作用」,因此無論是暨南大學還是清華、北大、復旦等學校,都受中國共產黨的教育指導方針約束,都是「黨領導下的高校」,教學目的之一是要能「擁護黨、擁護社會主義」、「聽黨話、跟黨走」。

在這樣的體制下,暨南大學與其他中國高校並無本質區別;反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台灣教育部承認的部分中國高校學歷,其國內外影響力明顯遠超暨南大學,若台灣政府以隸屬「統戰機構」為由否認暨南大學學歷,但仍承認其他中國高校學歷,顯然政策邏輯不夠嚴謹甚至自相矛盾,恐有淪為笑柄之餘。

或者是否也應一碗水端平重新檢視現有中國高校的學歷採認?直球回應社會大眾的疑慮--政策是否基於學術考量,或只是特定政治表態。

然而台灣政府一再強調此政策是為了防範統戰影響,但實際效果值得懷疑。中國的統戰工作並不限於高等教育,而是透過更廣泛的文化、經濟、社交途徑影響台灣社會,例如兩岸經貿往來、社群媒體、短影音平台等,才是真正影響台灣年輕人的主要管道。統戰工作的核心在於文化滲透、經貿交流與社會影響力的建立,而非僅靠一紙學歷採認來達成。

此外,對於已在暨南大學就讀或畢業的台灣學生而言,此政策無疑是一大打擊,影響其回台就業、學歷認可、學術發展與職涯規劃。學術採認應以學術標準為核心,而非純粹的政治立場考量。若台灣政府認為中國高校的教育內容受政治影響,應建立更細緻的審核機制,例如課程內容評估、回台補修課程等,而非簡單粗暴將負有國際聲望的暨南大學排除在台灣教育部學歷採認體系之外,加深兩岸對立的情緒。

隨著大陸科技實力的發展,兩岸無法迴避在經貿、文化及科技等領域的交流。人才流動是全球趨勢,台灣應思考如何制定更符合國際標準的學歷採認機制,讓台灣學生在全球競爭中維持優勢,而非陷入短視的政治操作。唯有如此,台灣的高等教育與人才政策才能保持競爭力,確保台灣的學術自由與國際競爭力。 (相關報導: 教育部再禁與中國「國防七子」大學交流 北京理工大學也上榜 更多文章

*作者為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專利研究所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