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已是百年品牌的賓士,不僅廣受頂流人士喜愛,近年年輕化的形象更讓許多年輕人趨之若鶩。
賓士誕生:德國工業革命的璀璨明珠
改寫人類生活的工業革命,建構了當今社會的摩登,Mercedes-Benz自1880年誕生至今橫跨世紀、邁過千禧年,在這百年乘載中一直是汽車產業鏈的翹楚,其魅力難以招架不只是政商名流超級愛,在台灣年輕人眼中甚至成為一種信仰,為了擁有賓士傾家蕩產的不計其數,這次讓我們一窺德國巨匠:Mercedes-Benz 到底從何而來又為何強大?
符騰堡首場汽車之王的爭奪:賓士與戴姆勒的宿命對決
1886年正值第二次工業革命末期,蒸汽機及電力系統的應用已趨成熟,位於德國巴登-符騰堡邦 (德國西南部的一個州) 曼海姆 (Mannheim) 的機械工程師-卡爾.賓士 (Carl Benz),以自己研究的二行程引擎並加以改良,最終將這具引擎安裝在三輪車上,實現了概念上第一個超越「二輪」的交通工具, 雖然這部三輪車非常難以駕駛,還在圍觀的群眾前撞上矮牆惹來嘲諷,但賓士的創辦人:卡爾.賓士對於汽車的追求並沒有因此停滯,以此發明為基礎申請專利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賓士 (Rheinische Gasmotorenfabrik Benz & Cie.)
卡爾.賓士在1886年研發的品牌首款「汽車」,雖然駕駛不易還在眾人面前出糗,但卻讓卡爾堅信這會是改變未來的交通工具。
同樣在1886年,同樣位處德國符騰堡的工程師-戈特利布.戴姆勒 (Gottlieb Daimler),運用之前開發出首款摩托車 (註) 的經驗,與搭檔工程師威廉.邁巴赫 (Wilhelm Maybach) 共同研發了四行程引擎並安裝到馬車上,成為首款實質意義上的四輪汽車,並在1890年正式成立戴姆勒引擎公司 (Daimler Motoren Gesellschaft) 簡稱 DMG,來自德國符騰堡的兩股勢力正式為這場汽車戰爭吹響號角。
註:世界首款採用內燃機引擎的摩托車為戴姆勒於1885年發明,戴姆勒因此被譽為摩托車之父,雖然往後並未在摩托車領域持續開發,但戴姆勒仍對摩托車工業寫下重要的序章。
戴姆勒與邁巴赫改造馬車的結構,安裝上了自行研發的四行程引擎,開始了未來製造汽車引擎的業務。
一切競速的起源:掌握賽事半邊天的戴姆勒引擎
19世紀末的汽車戰爭愈演愈烈,賓士於1894年推出自家首款四輪汽車Velo,車體雖然由賓士研發,引擎則是取自當時僅作為引擎製造廠的戴姆勒,Velo的問世很快取得商機並推進的汽車賽事的誕生。這項賽事是以巴黎為起點朝著盧昂 (註) 前進,獲勝的標準並非誰最快而是誰能夠安全完賽,畢竟這時候的汽車產品才剛萌芽,距離約126km的賽事能不能安全下庄都是問號。
雖然這場賽事中 Velo 並未拔得頭籌而是以第 5 名的身分完賽,但獲勝的 Panhard & Levassor 以及 PEUGEOT 使用的都是戴姆勒的引擎,側面說明了戴姆勒引擎在當時的可靠度。
第一屆汽車比賽時賓士所使用的Velo車型,順利完賽的成績替賓士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往後也催生出更多對性能檢定的賽事,如知名的一級方程式F1。
突然闖入的第三勢力:喧賓奪主的梅賽德斯
往後逐漸發酵的賽車文化讓越來越多車手選擇投身賽車運動,其中一位DMG引擎愛好者-埃米爾.耶里內克 (Emil Jellinek) ,不只自己引進DMG的產品來銷售,還開著DMG的汽車四處參賽,積極參與賽車賽事同時推廣DMG的耶里內克在當時以梅賽德斯 (Mercedes) 作為藝名在車圈打響名號,到後面 Mercedes 甚至變成市場上對於 DMG 汽車的代稱,就像薩爾達傳說的主角其實叫林克而不是薩爾達。
耶里內克以女兒的名字做為自己在賽道及業界的藝名,隨著在賽道上的光芒,Mercedes的名號很快就成為耶里內克以及DMG的代稱。
Mercedes品牌誕生:耶里內克與他女兒名字的故事
1900年,耶里內克已經對 DMG 擁有極大的話語權,要求 DMG 以 Mercedes 之名推出創新且強大的汽車讓他去參賽及銷售,同時承諾了 36 輛新車總計 55 萬馬克的訂單 (換算後相當於今天的 7,000 萬台幣左右),以當時的消費力而言,本來想要大聲斥責的,但錢實在太多了, DMG欣然答應這項要求,加上當時市場早已習慣將 DMG 稱呼為 Mercedes,雙方達成協議,以接下來這部新車為分界點,往後 DMG 的汽車就都改以 Mercedes 之名來進行販售。至於為什麼獨好Mercedes?全因耶里內克是位眼裡滿是女兒的好爸爸,Mercedes正是其女兒的本名。
Mercedes 35:現代汽車的雛形現身
捨棄以往將馬車改造並裝上引擎的概念,耶里內克對戴姆勒及邁巴赫提出了對這部新車的要求:更長、更寬、重心更低,以及穩固的底盤,希望這部車不要再是「爆改馬車」。為了確保自己的這筆投資不會付諸流水,耶里內克除了每週要求電報監督進度,甚至參與了新車的測試,最終在1900年的12月底,首批的 Mercedes 35 正式交車給耶里內克。
經歷繁瑣的測試及調校,Mercedes 35打破各項賽事紀錄成為當時賽事及公路車的領頭羊,包含賽道的平均高速,公路車的最車高速…等,Mercedes 35佔據著當代最強的稱號,面對其他對手時均為單方面輾壓,引起汽車界的關注及震驚。
Mercedes 35有著所有現代汽車的影子,包含固定在底盤的引擎、比馬車更長的車身以及四顆橡膠輪胎而非木輪,其中最重要的是全新的Daimler Mercedes四行程汽油引擎,能夠在950rpm時發揮35hp的最大馬力。
昔日宿敵成為今日夥伴:名為Mercedes-Benz的三芒星誕生
1906年的Benz憑藉優良的造車品質加上同樣強大的性能,銷售版圖早已遍及歐洲,Mercedes也對應生產許多車型來爭鋒相對。隨後於1914年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兩廠更短暫發展成為飛機引擎製造廠,可以說Mercedes及Benz的樑子在戰爭時期也是燒得火烈。
停戰後的社會問題隨之發酵,通貨膨脹、缺糧搶劫以及汽油匱乏…等,生活都要過不下去了還提什麼買車買房?本來就算是奢侈品的汽車也迎來戰後倒閉潮,於是 Benz 便向 Mercedes 提出合作甚至不排除合併的策略,希望兩方宿敵能共渡難關,但 Mercedes 卻很有骨氣地回絕「我的造車工藝這麼優秀,難道還怕沒人買我的車嗎?」
Mercedes及Benz競爭了30多年最終迎來合併,然而DMG (前Mercedes)的創辦人戴姆勒早已離世,這對競爭30年的宿敵直到合併之前都未曾見上對方一面。
層峰車款問世:定義何謂奢華的初代MAYBACH,Mercedes-Benz 600 Pullman
時間來到二戰結束10年後的60年代,由於工業進步及轉型帶動了民生經濟,人們開始有更多的收入能夠支配,擁有一台汽車已經是社會普遍現象。此時不管是普通乘用車或是卡車、貨車,Mercedes-Benz 的產品線早已涵蓋所有市場成為世界大廠。
不同於時下車廠都以強大性能為發展目標,Mercedes-Benz 改往超越規格的豪華為設計取向,推出了以「Grand Mercedes」為宣傳的 Mercedes-Benz 600,長軸版本甚至擁有超過 6 公尺的車長,極罕見的 6 門房車,得益於極長的車身尺碼,後座空間更設計成兩排的對座,這樣的設計讓各國政商名流趨之若鶩,在優雅的20世紀末成為名人、皇室及各國領袖的指定車款。同時也是有史以來養護成本最高的豪華轎車。
Mercedes-Benz 600 Pullman版本擁有空前絕後的車室空間,製造成本在當時已高達350萬美金,高昂造價及尊榮質感都讓它成為頂流人士的最愛。
名為「S」的旗艦房車: W116到W140的豪華王者之路
早在 50 年代就已經有所謂大型房車的雛型,不管是 1953 年的 Ponton 或是後繼的 Fintail ,都可以看到 Mercedes-Benz 對於頂級房車的想像。 Mercedes-Benz 600 雖然是最奢華的代表,但高昂的造車成本讓 Mercedes-Benz 600 沒有辦法擔起銷售的責任,充其量只是 Mercedes-Benz 的火力展示。
然而 70 年代的德國正因石油匱乏而訂定限速政策,市場對於高耗能車款並不熱絡,畢竟這種明擺著與時下法規相衝的產品,要說能有什麼銷售佳績簡直是天方夜譚。但是 Mercedes Benz 仍顧我地在 1974 年推出代號 W116 的 450SEL,名字中的 S 取自「Sonderklassse」,意指其為特定人士而打造的身分,擁有當時轎車難以比擬的 4.9 公尺長車身以及 6.8 L的超大排氣量,在執行限速政策的德國,450 SEL 這種 MEGA SIZE 的動力反而帶來了絕佳的駕馭體驗,因為動力充足加上底盤扎實,時速 100 內的油門毫不費力,加上精緻豪奢的內裝質感,廣受頂層人士愛戴,對比其他家因應政策而轉戰小排氣量的汽車製造商無疑是一記大耳光。
W116是 Mercedes-Benz 麾下最早使用 S 為名的車款,完全不甩限速政策的大排氣量,反而有著更舒適的乘坐特性。
持續發展至 1993 年,SEL 已邁入第三世代的 W140,自此改變了 Mercedes-Benz 旗下所有車款的命名規則,以英文字母在前,數字在後 (如:S400、S320) ,並且將字首英文為代表來做產品的分劃,取代 SEL 的全新 S-Class (W140) 正式成為 Mercedes Benz 的旗艦轎車。
W140 無論是引擎規格或是車身尺碼都是當代最破格的設定,標準車型就達到 5.1 公尺,頂規的長軸版本甚至有著6.0L 的 V12 引擎及 5.3 公尺的車長!經典的方正造型以及各層面皆不留情的規格,讓 W140 成為歷代以來銷量及呼聲最高的 S-Class,小時候常看到有錢人開的車頭有一根圓形Logo的賓士就是這一款,即便後繼車型 W220 已經在 1999 年推出,W140仍隨著市場需求持續供應生產,形成自己打自己的複雜局面,一直到進入 21 世紀才正式將 S-Class 的銷售衣缽傳承給 W220 。
(相關報導:
台灣賓士跟中華賓士有什麼不同?揭秘豪華車代理權的台灣轉變史,經銷商與總代理差異一次搞懂,老車主也容易搞混!
|
更多文章
)
W140 的 S-Class 是歷代最暢銷的 S-Class,除了擁有同級最大的車身尺碼,也有傲視群雄的 6.0L 排氣量,在台灣更有「大水牛」的稱號,小時候常看到有錢人開的賓士就是這一款,如今已停產 25 年,全球仍有許多行家將其視為逸品在進行收藏及改裝。
聯手Porsche打造頂尖性能:稱為500 E的混血暴力
由於 90 年代的 Mercedes Benz 投注大量人力資源在開發全新的 S-Class (W140),旗下其他產品也適逢改款,迫於賓士當時並沒有這麼多資源及廠房能夠研發市場悍將的 E-Class,但又不希望讓性能中型房車這鍋湯全讓隔壁的 BMW 及 AUDI 端去喝,Mercedes-Benz 找上了正處於經濟危機的 Porsche ,畢竟同樣都是德國品牌,就保時捷他們家沒在生產房車,一來免去了被搶生意的風險,二來也是放心 Porsche 對於性能的調校,最後就是 Porsche 已經窮途末路,不可能不答應這個賺錢的機會,與 Porsche 的合作不只好,而且還更好,於是 Mercedes-Benz 把握此一機會,決定打造強悍性能的 E-Class 。
Mercedes-Benz 500 E 的魅力遠勝於其他性能中型房車,混血基礎及暴力體質加上數量稀缺的設定,都讓它成為看不見決標價的競拍品。
外觀採用當時已經在產線的 W124,並讓 Porsche 修改底盤及懸吊,好放進當時自家的 5.0L V8 (M119) 引擎,原本 W124 的引擎室並沒有規劃要放進如此龐然大物,便請 Porsche 改變引擎室及其他車身結構好來塞進 M119 引擎, Porsche 對於 Mercedes-Benz 提出的各種要求全盤接受,充分證明了錢才是真理。於是 Mercedes-Benz 500 E 成了少數製造過程在兩間車廠來回跑的車款,底盤及車身鈑件 Porsche 組裝,烤漆則由 Mercedes-Benz 負責,平均每台車生產需花費 18 天,短暫解決了 Porsche 的財務危機也替 500 E 的操控性能背書。而由於此車生產費時的緣故,使得 500 E 總共僅生產了 10,479 輛, Limited Edition 更限量500輛,讓 500E 的價格從推出至今依然高昂甚至有越來越貴的趨勢。
民間改裝廠扶正:來自AMG的性能保證
高手總藏在民間,各區各類賽事不斷衍生,便有這麼一間改裝車廠他們癡迷於 Mercedes-Benz 推出的車型,自成立以來便不斷推出 Mercedes-Benz 旗下產品的改裝性能版本,擁有他們專屬的造型加上特別設計的引擎、搭配得宜的懸吊,讓 AMG 這間改裝廠改出來的版本不只帥,還強得沒話說, AMG 三個字也引起 Mercedes-Benz 的關注, Mercedes-Benz 對於將量產車性能化本來就很感興趣,於是在 1988 年提出與 AMG 合作研發 W124 的性能版本190 E 來參加打得正熱的德國房車錦標賽 DTM (Deutsche Tourenwagen Masters)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最終 190 E 以單季 7 勝的夢幻成績傲視群雄 (DTM賽事每季舉行10場比賽)。
AMG由兩位賓士的工程師-奧夫雷斯特 (Afurecht)、梅爾切 (Melcher) 於故鄉 Großaspach 成立,因此縮寫為AMG,以性能及外觀廣受車迷愛戴,最終在2005年成為Mercedes Benz性能子品牌:Mercedes-AMG。
很快地 Mercedes-Benz 便在 1993 年與 AMG 簽下長期的合作計畫,由 Mercedes Benz 提供車體, AMG 則操刀所有性能的配置及調校,並允許所有車主進行原廠提供的「AMG」改裝,久而久之,Mercedes-Benz 與 AMG 的合作形成一股賽道與市場大勝的默契。最終在 2005 年,Mercedes-Benz 正式將 AMG 納入麾下,成為自家的性能改裝品牌-Mercedes-AMG,AMG 車型不僅有更運動化的外觀,更強調「One man , One engine」的品質堅持,每一部車每一具引擎都有單獨的工程師量身打造並在引擎上方簽名,成為日後 AMG 車主的開箱儀式感。
(相關報導:
台灣賓士跟中華賓士有什麼不同?揭秘豪華車代理權的台灣轉變史,經銷商與總代理差異一次搞懂,老車主也容易搞混!
|
更多文章
)
劃時代的明日銀箭:再創品牌合作的SLR McLaren雋永復刻
2000年後的 Mercedes-Benz 持有英國超跑品牌 McLaren 的大量股份,掌控 McLaren 多數資源,既然已經擁有 McLaren 在賽車最高殿堂 F1 為其征戰四方,確實沒有刻意生產超跑的必要。
不過望向自家滿山滿谷的家用車款、商務車款,真要問鼎雙門性能車也頂多就是 CL 這種大型 Coupe,產品佈局各處卻獨缺跑車的 Mercedes-Benz 結合 McLaren 在 F1 賽事的技術及經驗,決定復刻在 1955 年稱霸賽事的「明日銀箭」SLR 300,也是繼 1994 年與 Porsche 合作後第二次由兩個品牌共同設計一部車款。
SLR McLaren 大量復刻了明日銀箭的元素,並用當時流行的審美重塑車體,未來不再有後繼車種的機會,也讓 SLR McLaren 擁有持續高攀的身價。
最後在 2003 年的法蘭克福車展發表這款掛名於 Mercedes-Benz 的豪華跑車-SLR McLaren,引擎採用 V8 的 5.5L 機械增壓引擎 (代號M155) ,外觀致敬了 SLR 300 的鯊魚腮葉子板,以及經典的長車鼻短車身,其中最能體現出 McLaren 設計巧思的莫過於品牌最經典的蝴蝶門設計,強悍性能以及迷人造型讓 SLR McLaren 與當時的 Ferrari ENZO、Porsche Carrera GT 並列為超跑界三大車王。
席捲全台的賓士浪潮:C300的車市逆襲及對思慮不周的諷刺
賓士的價格對多數人而言一直都是望其項背,因此對不少人而言擁有一部賓士為的不是質感、求的不是操駕,更多的是為了那象徵成功的三芒星,如果今天一個 20 歲左右的年輕人開著賓士在路上,不論那台到底是入門的 A-Class 或是層峰的 S-Class,絕對會是同儕之間的崇拜對象。
由於貿易商大量引進美規版本的 W205 C300,與國產轎車相去不遠的價格讓許多人趕赴追夢,最終再被貸款及維修套牢,鬧出許多笑話。
隨著貿易商大量引進他國的中古車款進來販售,相較於總代理新車有著大幅降低的購入成本,年輕化的造型加上適中的車格,代號 W205 的 C-Class 很快地成為中古車市新寵兒,包著 0 首付可全額貸款的美麗糖衣,吸引許多年輕人躍入深坑,瘋狂地找二手車商購入所謂的美規 C300,隨著高期數的貸款壓力以及本來就不穩定的收入,還要應付中古車款的整理維修,欠缺考量所帶來的龐大負擔接踵而來,貸款繳不出來被拖車的事蹟也是屢見不鮮,「車買C300,加油加300」成為所有人都知道的笑話。
(相關報導:
台灣賓士跟中華賓士有什麼不同?揭秘豪華車代理權的台灣轉變史,經銷商與總代理差異一次搞懂,老車主也容易搞混!
|
更多文章
)
賓士發展至今仍致力於創新,對於電動車市場已有佈局,但也不放棄燃油汽車的市場,滿足所有消費者對各種動力及車種的挑剔。
如今 Mercedes-Benz 依舊是車界指標,論歷史文化、品牌價值以及對未來的創新及嘗試,面對引領潮流的電動車、混合動力也都有充足的產品規劃,雖然有時候推出的新設計造型會被吐槽「這車到底誰想買」,然而銷售成績證明大家似乎並不在意車子的外型成為什麼樣子,只因為「它是賓士」,而賓士走過的那些前衛審美,也證明他們並不是退步,而是看得比較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