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除了要對來自中國進口商品加稅,如今還把心思動到廣義「中國製造」產品身上,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近日向華府提議,要針對所有可能進入美國港口的中國製船舶,徵收最高150萬美元(約新台幣4920萬元)的入港規費,藉此作為美國不滿中國主導全球造船、航運及物流產業的回應。這個新計畫不只針對中國船運企業,就連那些旗下使用中國製造船隻的第三國企業,也會遭受波及。
《路透》報導指出,這個新方案的根據,是來自前朝拜登(Joe Biden)政府時期所啟動的301條款(Section 301)調查結果,報告中提到,中國政府長時間利用國家補貼,以及國有企業的優惠待遇,硬是讓自家企業在全球造船市場的市占率,從1999年的5個百分點,大幅提升至2023年的50%,嚴重擠壓其他國家私營企業的競爭空間。其中就包含美國本土造船業,過去數年以來持續呈現衰退趨勢,從1975年每年能打建70艘船舶,銳減至目前每年僅建造5艘。
USTR proposes charging Chinese ships up to $2m to enter US ports https://t.co/ecDy4ohmez
— The Straits Times (@straits_times) February 24, 2025
貿易代表辦公室提出的初步建議:
1. 中國國有航運企業(如中國遠洋集團)旗下的船隻,每次進入美國港口,將被徵收最高100萬美元(約新台幣3280萬元),或按照每公噸貨物容量加收1000美元(約新台幣3.28萬元)。
2. 非中國航運業者,若使用中國製造的船舶,每次進港將被徵收最高150萬美元(約新台幣4920萬元)。
3. 擁有50%比例中製船隊的公司,每次進港費用為100萬美元(約新台幣3280萬元);中國船隊比例介於25%至50%者,每次進港費用為75萬美元(約新台幣2460萬元);低於25%者,則需支付50萬美元(約新台幣1640萬元)。
4. 已向中國船廠訂購、預計未來兩年內交付的新船,也可能被徵收相似的額外費用。
打擊中國的目的,就是希望這些船運集團,改向美國造船廠下訂單,所以貿易代表也提出「使用美製船舶的優惠與回饋」:假如旗下船舶是美國建造,並用在國際航運業務,進入美國港口的費用,可獲得最高100萬美元(約新台幣3280萬元)的退還。但想獲得高額退款,船運公司必須遵守一系列運輸要求。

兩年內至少1%的美國出口貨物,須由懸掛美國國旗的船舶運輸。從第二年開始,比例提升至3%、第三年至少5%,必須使用美國建造的船舶運送,運送物資範圍還限定,必須包含農產品、天然氣或石化燃料產品。從第7年開始,至少15%的美國貨物,必須由美國國旗船舶運輸,其中5%則由美國建造的船舶運輸。
美國這套新方案,假如真的獲得國會批准並實施,勢必讓美中貿易衝突進一步升級,畢竟這方案所有條款,無一不是刻意針對中國企業,北京必然採取對應報復措施。此外,雖然華府希望藉此讓美國本土造船廠受益,但從製造成本或供給面考量,轉單最大受益者恐怕是南韓的造船廠,畢竟美國本土造船廠短時間內,並無法快速擴大產能,並別提消化所謂龐大的新訂單。
US Trade Representative's Proposed Action was published on Friday in the Federal Register and includes proposed service fees of up to $1.5 million per US port call for vessels built in China, and up to $1 million per port call for China-based operators.https://t.co/qnRxtwZd9t pic.twitter.com/jFhxdzAtZM
— David Takaki, Leilani is ilio (@Truth2Pwer) February 25, 2025
這個計畫中,同時也對「使用中國製船舶」的第三國企業進行懲罰,這一點勢必導致國際航運成本上升,連帶造成下游的企業面臨成本壓力,進而將相關費用轉嫁到消費者或進口商家身上,物價一提高、必然衝擊整體經濟成長與銷售量,屆時高度倚賴進口貿易的美國經濟,恐怕無法藉此佔到便宜,反倒會讓自己吃到苦果。 (相關報導: 「黑紅聯盟」隱然成形,中國學者談德國新政府:川普大打貿易戰,柏林只能跟北京合作 | 更多文章 )
根據外媒調查發現,此一提案除了讓中國遠洋(China COSCO Shipping)集團受到重創,就連海運兩大龍頭馬士基集團(Maersk)與地中海航運(MSC),旗下都擁有不少中製船舶,一旦新計畫啟動,他們也都會將面臨美國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