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戰大難臨頭,台灣資訊產業被迫大遷徙!從中國到東南亞、如今再遷往美國, 三十年產業布局全解析

面對川普的關稅大戰,台商可能要面對第三波全球大遷徙。

美國總統川普今年1月上任後大打關稅戰,針對中國及部分國家輸美產品加徵高額關稅,引發全球供應鏈新一波震盪。對台灣個人電腦、筆記型電腦、手機、伺服器等代工廠而言,不僅再度面臨第三波全球遷徙壓力,也面臨成本和效率的挑戰。

台商早期進軍中國市場,以人力及成本優勢帶動電子代工產業崛起;2010年起因勞動力成本攀升、土地價格飆漲等因素,台商轉向東南亞尋求低成本優勢。

如今在地緣政治、去中化及美國關稅壓力下,台商正朝美國、墨西哥、日本及歐洲等地分散布局,力求貼近客戶與市場,卻也面臨營運成本升高、效率難題及政策不確定性等挑戰。

1980至1990電子代工第一波遷徙 打造中國成世界工廠

回顧1980至1990年代,台灣電子代工產業面臨土地與人力成本上升壓力,在中國提供低廉勞力、廣闊土地及政策優惠下,吸引鴻海、廣達、仁寶、和碩等代工大廠進駐,在深圳、東莞、蘇州等地建立龐大的製造基地,是台廠第一波遷徙潮。

這波遷徙不僅讓台商掌握全球個人電腦(PC)與消費電子代工市場契機,也帶動供應鏈上下游群聚效應,把中國打造成「世界工廠」。

2000年代初期,台灣PC代工廠在中國的產能占全球比重超過8成,成為蘋果(Apple)、惠普(HP)、戴爾(Dell)等國際品牌大廠的關鍵合作夥伴;然而,隨著中國勞動成本上升、土地價格飆漲,以及兩岸關係與法規環境變化,台商逐漸感受到經營壓力,開始「逐水草而居」。

美中貿易戰與去中化 台商第二波布局東南亞

自2010年起,台商進入第二波遷徙,目標鎖定越南、印度、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如同過去的中國一樣,東南亞地區提供相對低廉的人力與土地成本,且享有自由貿易協定優勢,成為台商規避成本壓力的新選擇。例如仁寶在越南設廠,和碩在印度擴建手機產線,廣達則在泰國布局伺服器製造。

不過,東南亞布局並非全無挑戰,一名筆電代工廠高層對中央社記者表示,東南亞的基礎建設與供應鏈完整性不如中國,影響製造效率,當地勞工的管理與文化差異也增加營運難度。

2020年12月緯創印度南部廠房發生暴動,員工因為薪資問題及工作超時,憤而破壞廠內設備,數千支生產線上的iPhone遭竊走。蘋果為此暫緩下新訂單給緯創,直到緯創對發生暴動的印度廠採取改善行動。

無獨有偶,2021年12月鴻海集團旗下富士康(Foxconn)的印度組裝廠員工也走上街頭示威,抗議宿舍食物中毒事件及住宿條件低於標準,富士康南印度廠因此被蘋果列入觀察名單。

不過,即便遭遇諸多挑戰,東南亞仍成為台商因應美中貿易戰與去中化趨勢的重要中繼站,產能調整移動的布局持續進行。 (相關報導: 載有數百人的墨西哥海軍艦艇,撞上布魯克林大橋!至少2死17傷,紐約交通一度受阻 更多文章

川普2.0大打關稅戰 加速台廠布局美國與墨西哥

川普2025年1月重返白宮後,宣布對中國輸美產品加徵關稅,並對半導體等關鍵技術產品實施更嚴格限制,促使台商加速第三波遷徙。這次遷徙目的地以美國與墨西哥為主,部分廠商也考慮日本與歐洲;包括緯創、英業達、和碩、緯穎等代工廠,相繼宣布在美國德州、亞利桑那州等地投資建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