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國安副顧問博明(Matt Pottinger)今(21)日舉辦《沸騰的護城河》中譯版新書座談會,並邀請美國退役海軍少將蒙哥馬利(Mark Montgomery)、壯闊台灣創辦人吳怡農、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所所長蘇紫雲共同討論台海議題。蒙哥馬利指出,台美之間的軍隊並未有效整合與協調,他建議台灣應儘速整合,才能達到「2+2=5」的嚇阻效果。
外界常有個說法,認為台灣備戰就是在對中國挑釁,對此,吳怡農表示,做好充分準備是否為挑釁作為?這種話術最常從中共、俄國聽到,在台灣也經常聽到這樣的表態,但政治人物若用這樣方式引導國人對於國防的認知,是非常可惜的事情也不負責任。回到嚇阻本質,如果挑釁的定義是傷感情,那或許戰備、做更多國防準備是挑釁,但大家都知道挑釁的意思,並非傷感情,嚇阻跟挑釁是相反的,嚇阻在避免衝突,挑釁則是鼓勵對方採取攻擊,任何軟弱的行為,才會引來霸凌。

博明指出,總統賴清德上星期六才宣誓要將國防預算提升到3%,自己很支持這個決策,因為如果提高國防部預算到GDP的3%,這就是給習近平以及美國一個訊號,就是嚇阻。
對於美國如何評估台灣的戰備,以及台灣海峽戰略的重要性,蒙哥馬利指出,自己每年都有超過10次的兵推,在大方向上台灣都是贏的那一方,但壞消息是,台灣在做決策時速度並沒有理想那麼快,其次是中國的軍力擴張速度比預期更快,台灣最大弱點或者說進步空間,其實是美國在台灣是「2+2=3」,因為兩邊的軍隊並沒有有效整合與協調,雙邊的軍隊,不論是哪個軍種,都有更多一起訓練的必要性,在3、4年內只要做到,相信一定可以達到「2+2=5」,但現在就需要開始動起來。 (相關報導: 幕後》精銳陸戰66旅被當新兵?美軍來台協訓竟教這基礎訓練 軍方人士傻眼 | 更多文章 )
另針對不對稱作戰下,台灣該如何訂出戰略優先順序?蘇紫雲表示,台灣安全關鍵在於中國從「陸權」向「海權」擴張,而非統獨問題。真正的防禦優勢來自不對稱作戰,如水雷、無人機與飛彈等高效低成本戰力,他舉土耳其與烏克蘭為例,建議台灣採取類似策略。此外,以色列憑藉強大防禦能力吸引高科技投資,顯示國防安全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他主張發展「國防經濟」,透過軍事投資帶動產業升級,強化國防意志,確保國際對台灣安全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