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Donald Trump)2.0的衝擊波,超出許多人的想像,比預期更快向台灣襲來。包括推出「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以及傳出強推台積電「輸血」英特爾(Intel)等政策。賴清德政府用「更大的民主」做為因應,既要將國防預算提高到GDP的3%,也要深化「抗中」,更拋出「全球半導體民主供應鏈夥伴倡議」。
自詡「棋手」蔡規賴隨,親美必能得永生?
賴清德強調,「我們是棋手,不是棋子」。這一句話,讓時空倒退回到7年前。時任總統的蔡英文,挾著曾與川普通過電話的威風,2018年4月10日在電視專訪中,說了一模一樣的話:「我們是棋手,不是棋子」。
這句話說完之後的時間裡,民眾陸續看到的是政府正式開放萊豬,裴洛西(Nancy Pelosi)執意訪台引發解放軍圍台軍演,兵役從4個月延長至1年等等。而我方期待的台美自由貿易協定(FTA)、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等,依舊全然落空。蔡英文用實際的行動證明了,我們到底是棋手,還是棋子?
7年後,蔡規賴隨,蔡賴文膽早已換人,但腦袋不變、話術依然。在抗中保台的最高原則下,民進黨政府唯有寄希望於美國這個選項,把自己壓進了唯一一個籃子裡。不管國際局勢與兩岸關係如何天翻地覆,台灣執政者老神在在,以不變應萬變,管他美國總統叫做拜登(Joe Biden)還是川普,深信「親美」必然「得永生」。
2018年4月10日,時任總統蔡英文(中)接受電視專訪,強調不要小看台灣,「我們自己也是棋手」。(年代提供)
烏克蘭惡夢成真,歐洲和北約陷入一片混亂
俄烏戰爭爆發已經3年,這段時間裡,民進黨政府拚了老命壓制「疑美論」,洗白「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擔憂,而無知的側翼和親綠輿論們,更是力主烏克蘭勝利在望。不過,主觀願望與客觀現實,終歸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儘管川普宣稱在就職24小時內解決俄烏戰爭的支票跳票了,但俄烏問題確實進入了3年來最大的轉捩點。
2月12日,川普與普京(Vladimir Putin)進行了長達90分鐘的深度通話。這通電話,非常有可能以犧牲烏克蘭為代價重置美俄關係。美國政治新聞網歐洲版(Politico EU)指出,歐洲和北約已經陷入一片混亂,對於突如其來的局勢變化感到不知所措,並語帶失落喪氣地說:「這是歐洲人和烏克蘭人數月甚至數年來一直擔心的時刻。在基輔一個寒冷的冬日下午,這一天終於到來。」
烏克蘭的惡夢還未結束。美國新任國防部長赫格塞斯(Pete Hegseth)在布魯塞爾舉行的北約會議上表示,烏克蘭加入北約和恢復領土的希望「不切合實際」,同時警告將撤回對歐洲安全的承諾,要求歐洲各國將對自身防禦及烏克蘭的防禦承擔主要責任。此外,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訪問基輔,與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討論川普此前提出的「稀土換援助」協議。
(相關報導:
張鈞凱專欄:DeepSeek逆襲,中國邏輯顛覆西方軌跡
|
更多文章
)
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12日在北約總部表示,指望恢復烏克蘭2014年之前的邊界,是不切實際的目標,追求這個虛幻目標,只會延長戰爭。(美聯社)
澤倫斯基乞求美援,民主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約莫與此同時,美國媒體紛紛報導,包括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在內的多名美國高官,將前往沙烏地阿拉伯,與俄羅斯代表針對結束俄烏戰爭進行談判。重點在於,非但烏克蘭官員稱對此毫不知情,歐洲主要大國也都被排除在這項談判之外。
過去那個姿態甚高,把生靈塗炭當成光榮戰果,被主流風向塑造為「英雄」的澤倫斯基,面對美國「賣烏」在即,他能做的,只剩下以近乎乞求的身段,在美國全國廣播公司 (NBC)節目採訪時說:「(抵抗俄羅斯)可能將會非常、非常、非常困難。當然,在所有困難的情況下,你都有機會。但如果沒有美國的支持,我們生存的機會將很小。」
澤倫斯基這番掙扎告白,對台灣而言,理應是一記重重的敲打。不管是地緣政治還是戰爭烽火,幕後主導的力量,永遠不會是「民主」、「威權」、「獨裁」這類意識形態口號。它們更不可能是解決問題的鑰匙,只會是自我麻痺的興奮劑。
烏克蘭總統澤倫連斯基14日接受美國電視節目採訪時表示,如果沒有美國的支持,烏克蘭生存機會渺茫。(資料照,美聯社)
民進黨無底限「跪美」,葛來儀也看不下去
2月14日登場的慕尼黑安全會議同樣也是個明證,美國副總統范斯(JD Vance)的演講對歐洲大開「地圖砲」。而代表中國出席的外長王毅卻引用了金庸《倚天屠龍記》的「九陽真經」口訣:「他強任他強,清風撫山崗;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宣示以定力與智慧化解衝突的「中國方案」。中美在世界秩序變化中的各自扮演的角色,正在悄然發生位移。
然而,自認為是「棋手」的民進黨政府,除了繼續放任兩岸關係惡化下去之外,還順從川普的「保護費」強盜邏輯,繼續大談「民主」價值觀,甚至沉浸在美國國務院官網刪除「不支持台獨」的喜悅之中。如此經營台美關係,連一向親台的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印太計畫(German Marshall Fund’s Indo-Pacific program)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都看不下去,她直言:「我覺得台灣只是說服自己,台灣與美國關係良好,在國會中擁有許多朋友,因此能安然度過風暴。」
葛來儀還說,「當川普發表這些言論時,我認為這是給台灣民眾敲響了一記警鐘,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其實並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葛來儀的話,無疑是從一位美國專家的立場,殘酷地揭露了台灣到底是棋手、棋子還是棄子的真相。
葛來儀(見圖)直言,台灣自認為與美國關係良好,在國會擁有許多朋友,因此能挺過這場風暴,但川普的言論讓台灣警覺到,他們其實無法預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資料照,郭晉瑋攝)
做美國敵人是危險的,做美國朋友是致命的
事實上,川普上台之後,內外動作頻頻。唯獨對於中國,放慢了博弈的腳步和節奏,相信捲土重來的川普內心很清楚,北京不可能坐等華府出招,卻沒有做好萬全準備。在此情形下,「台灣牌」的意義當然出現了變化,從劍指北京咽喉的利器,轉變為談判交易的籌碼。別忘了,美國新任國防部副部長柯伯吉(Elbridge Colby)曾說過,「即便沒有台灣,美國仍能存活」;而台灣在川普心目中的位置,則宛如辦公桌上的「筆尖」。
身為川普「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MAGA)團隊成員的柯伯吉,更是多次主張只要台海戰爭爆發,應先摧毀台積電。如今川普不過換了一種方式,讓台積電徹底變成美積電,把人質變成義子。類似的做法,美國國務院官網刪除「不支持台獨」,卻新增「期待兩岸分歧能以不受脅迫、兩岸人民都能接受的方式解決。」所作所為,無非是在醞釀日後與北京坐上談判桌時的底氣,套一句英國廣播公司(BBC)每當論及中國議題時的固定結論句型:「但代價是什麼呢」(but at what cost)?
在台灣問題上,中國大陸默默築起了一道「一中」防線。《經濟學人》即指出,全球已有超過1/3國家,支持中國「以任何手段統一台灣」。新加坡《聯合早報》亦報導,自2月5日起,吉爾吉斯總統、巴基斯坦總統、泰國總理及汶萊蘇丹先後訪問中國,並與習近平舉行會談,隨後發布聯合聲明,均提及「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並承認「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中泰聲明語氣最為強烈,表明「不支持任何台獨主張,支持中國『一國兩制』方針」。
(相關報導:
張鈞凱專欄:DeepSeek逆襲,中國邏輯顛覆西方軌跡
|
更多文章
)
以上台灣真實面臨的處境,正是「棋手」賴清德「運籌帷幄」的「成果」。民進黨只顧著消滅「紅色滲透」與「中共同路人」,對於虎視眈眈、美國優先的川普,仍自我安慰「台美互信和緊密合作」。最近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傑佛瑞‧薩克斯(Jeffrey Sachs)論及台灣問題時,引用了季辛吉(Henry Kissinger)的名言:「做美國的敵人是危險的,做美國的朋友是致命的」。「棋手」賴清德,聽得進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