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社科院學生會長的罷免案引起社會高度討論,甚至驚動大立委王定宇,他竟以未來台南市長有力競爭者之姿,「紆尊降貴」特地發文慶祝久違的勝利,不僅在臉書貼文中直接點名郭同學,更說這是「大罷免的第一響」,將輿論的重拳揮向一名台大學生,然而,在這場罷免風暴中,真正鼻青臉腫的,既非郭同學,更非國民黨,而是早已千瘡百孔的校園民主。回顧過去台大學生自治選舉的參與率,從1980年代的50%逐步崩落,至2021年僅剩2.95%,即便撇除疫情影響,2024年的會長選舉投票率也僅有3.86%。
候選人當中甚至有主張要「解構學生會」,做一場大型的社會實驗,將台大學生會停止運作一年,並獲得廣大迴響,最終結果雖仍是「建制派」候選人勝出,但差距只不到六十票,讓所有關注學生自治的同學跌破眼鏡。
筆者觀察,導致學生投票率低迷、自治崩解的根本原因,無非是台大學生自治與外部政治的高度掛鉤,進而讓學生政治效能感降至冰點。
台大學生自治圈素來存在「進步派」、「務實派」的政治分野,前者在台大執政多年,其主張在校園議題之外,堅持台大學生負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應積極聲援校外政治活動,諸如轉型正義、本土運動等;後者則專心致志於校內事務,提升學權,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學生會的施政成果,以「讓台大學生會回歸學生會本質」作為核心理念。
然而進步派學生長期執政下,其也透過社團組織等方式壟斷校園話語權,再加上政治主張(詳上述)長期暗合民進黨的路線,派系要角在畢業後也多有耳聞進入立院、各政府機關甚至民進黨中央黨部工作,前段時間吳思瑤在民進黨內部訓練中,甚至直接明講學生會也是組織的一環,因此台大學生會長一職常被戲稱為「從政特快車」、學生會長選舉也被稱為「求職大會」。
面對如此現況,一般學生對學生會的從政動機不再抱持信任,政治效能感自然跌落谷底。這股累積已久的失望與憤怒,正是導致投票率低落,以及「解構學生會」主張獲得高支持度的關鍵。
此次罷免案,由於時機恰巧落在「大罷免時代」的開端,加之會長因接待馬龍參訪團而遭到攻擊,雖然此案提出時,柯建銘尚未喊出「大罷免」的口號,但因其與民進黨的政治宣傳基調不謀而合,結合「罷免成功」與「紅色勢力」兩大元素,使郭同學瞬間成為政治角力的靶心。
當校園選舉被大立委操作成「大罷免第一響」、被綠營側翼抹成「罷免統戰會長」時,輿論焦點自然失焦,罷免案的過程中不見對校園事務的理想與憧憬;政黨與側翼的操弄,讓原本該是民主實踐場域的學生自治淪為政治工具,使得真正有心服務同學的人望而卻步,留下的只剩投機者與政治野心家,他們利用學生會職位作為跳板,踏上通往政壇的康莊大道。
一場罷免案過後,我們未見理性討論的空間,反而見證了政治人物拿著龐大的政媒資源向學生下手,讓自治體制名存實亡。這場罷免案不僅勞民傷財,更凸顯出特定政治勢力如何動用政媒資源,對學生下手,試圖擴張政黨影響力。
我們常說校園就是社會的縮影,如果台大就是在預演未來台灣的民主,那這炒作鬥爭的手段、對民主的,不禁令人不寒而慄。 (相關報導: 台大社科院學生會長接待陸生慘遭罷免 蕭旭岑嘆悲哀:有同學可能以柯建銘為師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台大政治系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