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將於今(2025)年起實施醫院個別總額新制,如果醫院門診衝量,給付就會打折,其中還明確要求醫學中心的門診占比需低於55% ,導致外界質疑恐造成「年底不能生病」的排擠效應。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新制是希望讓醫學中心增加急重症及住院的照護,把門診的比例降下來,落實分級醫療。
健保署今年首度推動「個別醫院前瞻式預算分區共管試辦計畫」,針對個別醫院設定個別總額,如果醫院超過合理成長率,給付就會被打折。
面對外界質疑總額新制上路,民眾最好年底不要生病,以免醫院因為擔心總額被斷頭,將病人拒於門外。石崇良接受媒體聯訪時強調,台灣醫療的利用偏高,民眾門診的次數是很高的,如何利用新科技讓病人的照顧有效率,達成分級醫療,讓資源做適當的配置,才是重點。
在新制底下,門診成長空間就會被控制住,但急重症等剛性需求的成長,健保會予以保障;接下來會以門診的成長人數、成長人次、單價(每次費用)以及疾病組合複雜度等指標,計算醫學中心門診的適當成長率,不合理者,成長率就會打折。
石崇良說,個別醫院總額是按照前一年當季的預算去做分配,而今年總額比去年成長很多;其中醫院總額就比去年成長了新台幣370億元,亦即利用去年同季計算今年同一季的基本需求之後,還會再加上370億去分配,足夠讓大家去好好運用。
石崇良進一步補充,台北區今年四季預算增加5、60億,只要運用的方向是對的方向,先從急重症跟住院為優先,不要持續去成長門診,該下轉的就轉診,落實分級醫療;未來還會搭配調整急重症的相關支付標準,把門診的部分下降、急重症增加,預算並不會因此減少,醫院的經營跟服務是得到保障的。
石崇良強調,醫學中心要求門診申報占比要低於55%,很多大型醫院,例如台北榮總、林口長庚、三軍總醫院等醫學中心都已經做到,只要按照現在的做法繼續做就可以了。否則醫學中心平均門診占比大概就是55%左右,區域醫院也差不多在56%、57%;無論如何,醫學中心總是要跟區域醫院有所區隔才是。
石崇良說,個別醫院總額只是服務的轉換,醫院的收入反而是被保障的,希望醫學中心去投入急重症跟住院。門診若有一些輕症或慢性穩定的病人能夠下轉,來達到分級醫療目的,並不會因為門診下降而減少收入,急重症病人亦不會受到排擠,這是新制的好處。
更多風傳媒獨家新聞: (相關報導: 從4成推升到6成 AI助力大腸息肉發現率創新高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