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樹橋觀點:寫在這一班下課後—我們必須留下那些願意愛孩子的老師

每個孩子一生中總會碰上影響他一生的老師。(資料照,陳素芳攝)

不知道現在還有多少人記得青少年單元劇《我的這一班》系列呢?這幾年我在全台各地的公益電影包場活動現場,每當我自我介紹提及我曾製作《我的這一班》系列單元劇,常會遇到素未謀面觀眾特地上前告訴我,他是看《我的這一班》長大的,他們現在成為家長、成為各行各業的中流砥柱,其中更有不少人,現在執起書本與教鞭,成為作育英才的老師。

很多人知道我曾花了24年,深入學校拍攝《我的這一班》單元劇系列,但大多數的人都不知道,我為何會開始踏上這條路。我的一生中曾遇過兩位影響我至深的老師,一位用一巴掌把我打上歪路,一位用一輩子,教會我走回正途。在我還在唸書的年代,不少老師會私下開設課後輔導班,並要求全班的同學付費參與,而家境不允許未能參加的同學,恰如我,就很容易成為老師的眼中釘、肉中刺,如今我依然不願提起那位老師姓啥名誰,但我永遠忘不了他打在我臉上的一巴掌,一巴掌便讓還在摸索何謂善惡分際、何謂是非曲直的我,放棄課堂走上歧途。當時的他讓曾經的我以為:我別無選擇,做為首屆九年一貫的孩子,在沒有升學壓力的國中年歲,踏入龍蛇雜處的社會江湖。

但升上高中以後,我遇到另外一位老師,他讓我知道我可以選擇,他是金國振老師,是第一個注意到我血氣方剛背後的好奇與好動,指引我運用好奇心去觀察週遭萬物的老師。他會在放學以後,帶著我漫步於日暮之中,日日教我觀察行經的一花一草一樹木;他會為了阻止我滋事打架,耗費時間心神奔走交涉;他會在謝師宴的飯桌上,在滿桌的汽水飲料之中,為我斟滿一杯白開水,希望我能如那杯純水一般清澈、通透、平靜。因為他的不放棄成就了如今的我,因為他的啟發,我開始投入影視教育的萬里長征。

《我的這一班》製作了24年,總計600多個故事裡,我觀察到教育體制裡各式各樣的老師,每每看到他們為了學生堅持不懈的身影,就會讓我想起我的老師。

如今的社會對老師的要求很高,家長們期待老師成為孩子在學校的父母,期待老師能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人中龍鳳;社會希望老師能以身作則,成為孩子們可以仿效的榜樣,教導孩子們在進入社會之前培養社會所需的應對進退與倫理道德。但我們似乎都忘了,老師也是人,也是擁有喜怒哀樂、有血有肉的平凡人,他們將每一個孩子放在心上,竭盡所能的關注每一個孩子的需要,那麼誰能看見他們的力不從心呢?當他們肩負起春風化雨之責,當他們照亮孩子們未來的路,有誰能成為他們的左膀右臂?又有誰能成為他們的支柱,並記得他們默默無聲的付出呢?

老師的一念,可能成就一個學生的一生。我常常想,如果當年沒有遇到金國振老師,我的人生會變成什麼樣子?或許我早已在當年的岔路口迷失方向,那麼陪伴著一代人成長的《我的這一班》也許就沒有機會問世,我也不會在這裡寫下這樣的一個故事。我一直在想,我能做些什麼來回饋當年拉了我一把的金老師,長達24年的拍攝,不僅是為了記錄校園中的青春點滴,更是希望能留下某些價值,讓更多人看見老師的努力、看見孩子們的掙扎、看見教育現場最真實的面貌。我希望這樣的故事能成為一面鏡子,讓每一位曾經是學生、現在是家長、或者已經成為老師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鳴。當然,我知道一篇文章、一個故事,甚至是一部戲劇都不可能改變整個社會,但如果能多一個人付出努力,能讓多一個人對老師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尊重,也許就能帶來一些改變。

我快要七十歲了,前陣子我輾轉聯繫上金老師的家人,才知道這位影響我如此深遠的老師早已與世長辭十多年。這數十年以來,台灣的教育頻頻出現讓人痛心的新聞,看著我正在就讀小學的孫女,我迫切的希望台灣的教育環境可以變得更好,我們的教育現場,必須留下更多像金老師一樣懷抱熱忱的老師,而這些願意愛孩子、為孩子好的老師,需要的是你我的體諒、尊重與支持,唯有老師的處境變好,台灣的教育環境才會好,我們的孩子才能在健全有愛的環境裡,吸收知識、積累學識,成長茁壯成品格良好的金子。 (相關報導: 點教育》數學教育應注意邏輯思考及概念理解─以歐氏幾何與配方法為例 更多文章

*作者為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