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暢觀點:「遠洋捕撈」保不住面子,還撈走中國民企的市場信心

中國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地方財政收入出現赤字,為維持政府正常運作大量以執法開單方式作為新的財政來源。

「遠洋捕撈」這個被漁業用來廣泛形容出海捕撈的行為,用到中國民企身上,意思是執法部門在市場經濟的海洋中搜尋什麼,部份欠發達地區的執法部門甚至乘坐高鐵奔赴幾千公里之外,中國官媒稱之為「趨利勢執法」;企業家要妨著自己「被捕撈」,而發達地區執法部份則為轄區內企業辦「防撈講座」,一是為保護民企做表率,二則警告區外執法機構別盯上「我這裡的美味蛋糕」。

新年伊始,隨著中國股匯債三市不樂觀的情況,讓許多人陷入一種悲觀的經濟預期情緒之中。為刺激經濟發展,中國開始在居民消費、銀行間存貸款、股市債券以及匯率上開展新的動作,同時也將此前在中國多個官方文件中提到的「統一大市場」推出實施。

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1月7日公佈《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試行)》。有分析認為,難道中國建立了「統一大市場」後會對經濟刺激帶來利好的消息還是打算重回「計畫經濟」時代?根據中國官方經濟學家的說法,「統一大市場是適應市場經濟模式的新循環,完善市場總體風險降至最低,流通交易存活量」等等。從中國政府發布的文件來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分為「產權、進入、信用、流通、土地資源交易、勞動力資源、經濟主體與資本市場的資料共享、資料、能源、環境、商品品質、市場監管與介入」共12項內容。

對此,中國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體制改革綜合司司長王善成稱,「針對新情勢動態調整、建設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是面向全球、充分開放的大市場,是對所有經營主體平等對待的大市場,絕不是搞自我小循環,絕不是關起門來搞封閉運作的大市場」。

這樣的措施似乎對中國現有的投資環境進行了小幅度系統性的改變,但是對於許多外國投資者而言,也是持觀望的態度。

 

其中備受關注的就是「勞動力資源、商品品質、市場監管和乾預」的問題。此前,歐洲議會通過「強迫勞動法案」,明確對於「強迫勞動」下生產的產品如何應對;而對於勞動權益保障的問題,中國官方給出了答案。此外,包括對於近期中國多地民企發生的「遠洋捕撈」的問題,也在這份文件中有了明確的指示。

起初,「遠洋捕撈」這個被漁業用來廣泛形容出海捕撈的行為,而在一些欠發達地區的執法部門甚至乘坐高鐵奔赴幾千公里之外,進行所謂「異地執法」。這在中國官媒的脈絡裡稱之為「趨利勢執法」。

經歷三年疫情之後,土地財政收入大幅減少。使中國一些地方財政收入開始出現赤字,進而影響地方官僚體系的正常運作。為了減少財政窘境,換來的是迫切尋找新的財政來源,就這樣「遠洋捕撈」應運而生。

中國對這種「趨利式執法」運動曾做出禁令。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會議上,曾下令這些執法機構停止「趨利勢執法行為」,因為這會損害政府與民營企業家的關係以及增加民眾對於政府的負面看法。 從這份文件中提到的「不得違法開展異地執法或實行異地管轄,依法防止和糾正逐利性執法司法活動」明確了對「遠洋捕撈」的落實,但是這樣的措辭似乎對於改善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財政狀況只是一種「安慰劑」。 (相關報導: 謝錦芳專欄:中國經濟發展的深層矛盾 更多文章

根據調查,中國之所以存在「趨利式執法」的現象發生,根本原因在於地方政府債務節節攀升,導致原本的「宏觀調控」規律無法適應有政府調節作用的央企和國企經濟效益問題,最終實現「債務空轉」,滋生銀行壞帳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