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成長趨緩,民間信心低迷,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即將上任,美中緊張情勢升高,跨國企業加速供應鏈重組,富裕人士紛紛把資金撤出中國。中央研究院院士、芝加哥大學Booth商學院教授謝長泰認為,「中國經濟成長趨緩,突顯政經結構的深層矛盾,只要這些深層矛盾持續存在,未來發展難以預料。」
中國自2018年起開始打壓大型金融集團如萬達集團,2020年起把矛頭對準科技巨頭如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中共對成功大型民間企業採取一連串整頓措施,背後是什麼原因?美國政界普遍認為中國的改革開放走到了盡頭,西方媒體報導「中國開始管制資本主義」,「中國還能投資嗎」。然而,實際發展如何呢?
謝長泰16日在香港以「中國何去何從?」為題發表演講指出,中國進行改革開放逾40年,擁抱資本市場,鼓勵民間創業,走向全世界,難道現在喊停嗎?西方媒體報導,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將回到毛澤東時代,回到由國營企業掌控的經濟模式,不再相信市場。但是,他所觀察到過去10年來中國各地方首長積極改善投資環境與條件,西方媒體沒有報導過。
世銀《經商容易度指數》 中共封殺改由自己做
依據世界銀行《經商容易度指數》,2012年時,中國在185個受評比國家中排名160,當時海地排名第140名,而中國排名比海地還差。謝長泰分享他的觀察,當時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對於在《經商容易度指數》排名幾乎墊底,很不滿意,曾透過中國在世界銀行董事會的代表反應,世界銀行還為此召開檢討會議,修改該項調查的方法。中國後來終止了世界銀行該項調查,然後把世界銀行這套《經商容易度指數》學起來,自己在各省市進行,每年進行評比,因此各省市首長積極改善經商環境。
整體來說,中國近10年經商環境有改善。謝長泰分析,在中國要成立新公司,手續變得很簡單,上網註冊登記,不到5分鐘就完成。其次,中國推出新的破產法與新的法院系統,加快商業糾紛的裁決。第三,從統計上看到金融信貸流向中小企業。從這些改善來看,都有助於發展市場經濟。
謝長泰:中國在市場與政治控制之間權衡
先前西方媒體對於中國打壓最成功的科技巨頭如阿里巴巴,開始質疑中國的改革開放走到了盡頭,似乎問錯了問題。謝長泰指出,「中國必須在市場與政治控制之間做權衡。」那些成功企業家、超級巨富累積的財富與權力太大了,他們可能成為獨立政治權力來源,對黨造成威脅,因此遭到打壓。

謝長泰分析,許多案例顯示,黨部高幹取得大型民間集團的股份,黨中央擔心將來黨的決策受到這些大型民間企業的利益所影響,因此對這些大企業採取打壓手段。然而,黨中央整頓成功大企業,扼殺了最創新的企業,使得就業機會減少,而一連串打擊民間企業的措施,不利經濟成長;一旦經濟變差了,將威脅黨的生存,也會衍生更多難題。 (相關報導: 張俊華觀點:從線性發展到通貨緊縮的怪圈─中國經濟印鈔票解決不了的問題 | 更多文章 )
謝長泰:中國政商關係宛如俄羅斯娃娃 錯綜複雜
中國政商關係可以用俄羅斯娃娃來形容,層層包裹,錯綜複雜。《紐約時報》在2012年曾報導平安保險的故事,揭露其中有一家公司獲得3%的股權,相當於60億美元驚人利益,這項隱藏利益與溫家寶家族有關。2021年,中國紅頂商人沈棟在《紅色賭盤》一書,進一步描述了中國金權交易背後的腐敗內幕。試想,一個地方政府官員面對民營公司數十億美元的驚人利益,該如何抉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