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 walk」指城市行走或城市漫步,最早起源於歐洲,泛指以行走、騎行的方式在城市中漫遊,從歷史、地理、人文、風俗等深入認識、感受一座陌生城市的魅力。起初, 「城市漫步」在歐洲、日本等城市興起,近年來慢慢在中國一、二線城市流行開來,逐漸擴展至二、三線城市。北京、山東等地已將其列入促進文化旅遊休閒的行動方案,上海專門則開設公車巴士組成的「City walk」路線。
這種看似像散步一樣的旅行方式越來越成為許多中國年輕人認識陌生城市的主要方式。它有別於傳統的背包客,多數是選擇在一個陌生城市的隨意路線,並沒有目的地限制。
近年來,中國各地文旅局都在推出自己本地旅遊發展大會,試圖藉此機會來彌補財政赤字,同時也希望在一些假日和週末期間獲得一些額外的旅遊收入。 「City walk」帶動了當地旅遊經濟發展,然而旅發大會卻沒有能夠很好的為「City walk」進行宣傳與服務。
本身,旅發大會是由文旅部門主導的一場關乎本地區旅遊產品的官方推介窗口。這種形式的推介很難在短時間內獲得巨大的收益,往往是依靠長期的盈利項目來支撐當年的旅遊財政收入。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國進入改革開放以後,許多中國一、二線城市的景區不再是單純依靠財政撥款來維持。在一些中國比較著名的景點裡,像杭州西湖景區、北京故宮博物院、北京八達嶺長城還有在去年夏天被洪水沖毀的河北野三坡景區,相繼都成立了旅遊發展集團。
以一個事業單位的二級企業身分去經營這些公共旅遊設施和資源,成為中國地方財政創收的新路徑。在我去過的許多地方,聽到當地一些地方官員講「這是為了適應變幻莫測的市場經濟,是促進當地旅遊市場良性循環發展的重要舉措」。
而一些城市屬性質的博物館、文物保護單位起初不是納入市場化經營的項目,它們始終在發揮歷史價值和公益屬性,因為這些單位都是擁有全額財政撥款的事業單位,其管理人員多數是事業編製或公務員的身份。
不過,隨著中國各地文旅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上述這些博物館開始透過販售文創產品來增加額外的收入。同時,館藏服務設施和接待能力則考驗了一個地方財政與文旅發展的延續性,對於那些選擇「 City walk」的人認為,這樣的旅行方式似乎更能做到完全的檢驗。
然而,有些地方的旅遊服務設施的滯後卻成為許多小眾景點的通病,即便是在一些剛建成的景區裡也需要等上更久的時間才能享受到優質的服務。在中國,多數「City walk」的旅行地點能夠滿足年輕消費者進行消費的場所並不多,反倒是那些需要你花更昂貴的價格景區才是王者。
值得注意的是,「City walk」的人群消費力並不旺盛,這些以在校大學生和一些剛畢業或裸辭選擇放縱一把的年輕人,則願意以更低的價格享受一種氛圍和遵循一種公共服務設施的享受。
從目前來看,多數中國文旅部門似乎更願意洽談一些幾個億的大項目,卻忽略一些看似很少但是覆蓋人群非常多的自由旅行者們。
在出行方式上,多數「City walk」是願意乘坐當地公共交通工具或自己的小型交通工具,例如,隨處可見的共享自行車和電動自行車。被叫停的鄭州夜騎就是對於公共出行疏導和管理上的一個極大考驗。
中國旅遊業一直期盼市場的完全復甦。對旅遊市場而言,歸根究底還是服務能力的彰顯。相較於旅發大會而言,與其說是推廣旅遊產品,不如是對中國各地文旅服務產業觀察的新窗口。
反觀中國各地的文旅局在冬季一直希望推出針對文旅產業新思路的產品,但是對於舊思路而言並沒有改變,談何那些看似火爆但是只是「曇花一現」般的產業現狀。
近來,爆火的中國冰雪旅遊,北方各地都紛紛效仿,但是最後誰又能夠真正的留住遊客的心,誰才是王者。
每個「 City walk」的背後都是新商業思維強大的流量密碼也是中國各地文旅局應該反思的問題。 (相關報導: 謝錦芳專欄:中共拋經濟震撼彈,能挽回頹勢?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中美外交與公共政策領域撰稿人、聽不懂播客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