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觀察》地方債務坑填不平,盤活地方財政出了「這1招」

中國經濟帳面難看,地方財政盤不活,使了新招「罰款」。(AP)

2025年開年,大陸多地早已相繼公佈過去一年的財政數據,但是對於深圳而言,曾經作為大陸財政收入上的「優等生」,如今卻遭遇財政大幅縮水。

這樣的情況在大陸多地並不稀奇,自從新冠疫情解封之後,多地財政都出現不同程度的萎靡,進而影響到地方公務員薪資發放和一些基本公共服務支出的銳減。無外乎是三年疫情政策導致各地財政支出大於收入,有些地方收稅十年,不抵疫情三年支出總額。

如此嚴重的財政赤字,也成為外界關注今年兩會各地代表團對於地方性政府財政收支赤字(俗稱「地方債」)的解讀。在面對大陸經濟持續下滑的現實,各地在解決地方債務時都願意「以債轉股」─即尋找新的投資方,將部分地方債務轉為財政盈利股份,投資方則持有該股份坐享地方債的回收已經由此產生的利息。

但是這種方式在民間似乎未必行得通,一方面民間企業擔心地方政府債務違約風險加劇,同時也將地方政府所持有的變現資產一起轉為債務,最後變成「資不抵債」。

過去一年的經濟帳面並不好看

綜合各地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4年,大陸地方財政收入十強城市分別是上海、北京、深圳、杭州、重慶、蘇州、天津、廣州、成都和寧波。

其中,上海以8374.2億的成績高居榜首,領先其他城市,較第二名北京(6372.7億)高出2000億。而北京較深圳高出近2500億,深圳較杭州高出近1300億,兩者拉開了極大差距;杭州、重慶、蘇州、天津地方財政收入處於2000億檔位,廣州、成都、寧波超過1700億。

2024年,深圳財政收入較上年減少近200億,同比下降4.8%,是地方財政收入十強城市中唯一一個減收城市,也是萬億財政收入城市中減收最多的城市。

在地方財政縮減的問題上共有南京、鄭州、東莞、佛山、福州、唐山、泉州等8座萬億城市財政減收,上海、廣州、蘇州、成都、寧波等16城增速跑輸全國。

其中,深圳市實力最強的四個區中,除寶安區外,南山、龍崗、福田均已公佈2024年財政收入情況。去年,南山、龍崗、福田三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共890億,較2023年減少44億,稅收收入減少51億,非稅收入增加7億。

因消費市場的萎縮導致消費者的活躍度降低,進而導致消費稅的減少,除此之外,像深圳近兩年的土地財政收入情況,再面對房地產市場的下滑,出現多家地產商退地的浪潮,也使得這一塊收入銳減。

一個原因是,由於深圳稅收占主要財政收入的比例高達80%,規模較小的非稅收入難以發揮對沖稅收、支撐總體財政的作用。尤其從已公佈資料的來看,2024年非稅收入並未明顯上漲,部分地方甚至還有所下滑。

非稅收入增加,促使地方財政盤活成為主要收入來源

各地在面臨財政收支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為避免現有的地方債務風險增加,紛紛拓展新的財政收入來源。非稅收入就是其中一個管道。大陸國家稅務局在此前也發過文章稱,非稅收入不是光罰款收入,還有其他支出。但是在民間看來,非稅收入的指向性已經很明顯了,就是罰款的收入增加。

其中,天津和重慶的罰沒收入、國有資產有償使用收入增長都較為明顯。2024年,天津罰沒收入71.3億,國有資產有償使用收入232.9億,分別增長49%和26%。重慶罰沒收入72.4億,國有資產有償使用收入761.4億,分別增長26%和23%。

上述數據不免讓外界對於「罰沒收入」(罰款與沒收收入的統稱)大規模增長,感到十分意外。 (相關報導: 北京觀察》民營經濟的春燕來了?習近平召開民企座談,為何吸引外資仍難如登天 更多文章

也有分析指,地方財政收入中,罰沒只是彌補一般性財政支出的一小部分,真正的罰沒收入更多是地方性法律法規所產生的實際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