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總統卡特以100歲高齡過世,會讓人想起另一個「對照組」案例:尼克森─卡特身後廣受讚譽,尼克森臭名昭彰到「歷史留名」。但2人到底那個對「讓美國再次偉大」的貢獻更大?
誰讓美國再次偉大?卡特?尼克森?
答案應該是尼克森─尼克森在國際外交、地緣政治、經濟金融方面都有開先河的政策、影響與貢獻,這些政策讓美國受惠至今。
至於卡特,除了一個「人形立牌」的道德典範外,想不太出來有啥偉大貢獻,倒是還有一些遺禍與失誤。
除了「水門案」之外,尼克森最為人知的事蹟,應該就是「敲開中國大門」,過程的「戲劇性」許多人應該耳熟能詳了,從1971年當時的國安顧問季辛吉在訪問巴基斯坦時假裝肚子痛,密訪中國48小時,與中共總理周恩來會面,之後就是尼克森訪問中國、與毛澤東見面、簽署上海公報等,這段關係最後在卡特任內與中國正式建交而開花結果。
在冷戰時代的地緣政治角力中,雖然中蘇原先已出現嚴重的矛盾,但尼克森訪中除了結束中美「彼此孤立對方」的狀態外,也把中國拉到美國這方,為蘇聯帶來更大的壓力,90年代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美國高奏凱歌。
另外一個同樣影響重大的是:尼克森出手結束越戰,雖然帶來國際上的「不名譽」、內部也因越戰傷痕累累,但終究是讓美國不再虛耗在中南半島的叢林中,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
維繫住美元霸權,掌握貨幣就掌握世界
尼克森在國際政治上的作為顯眼,往往掩蓋他在金融領域上的作為與貢獻。
大部份人提到美國的全球霸權的支柱,除了具全球投射、幾近無敵的軍事武力外,都會提到「美元霸權」;美元成為全球主要的外匯存底、貿易結算貨幣、金融市場各種交易貨幣…….,美國因此可坐收來自全球的鑄幣稅,不時以貨幣波動「收割」其它國家的經濟利益,藉著美元控制其它國家,對異己動輒祭出金融制裁(例如對俄羅斯、北韓、伊朗等)。
美元霸權有多重要、威力有多大?季辛吉曾說:「誰掌握石油就掌握所有國家,誰掌握貨幣就掌握全世界,誰掌握糧食就掌握全人類」。而讓美國擁有與維繫美元霸權最重要的2個人,就是懷特與尼克森。
1944年英美等44國在美國的布列敦森林召開會議,討論與決定戰後全球金融次序,當時美國代表、財政部長懷特(Harry Dexter White)主導會議、並讓會議決定採取他的計劃而非凱因斯的計劃。他的計劃是讓美元以固定價格購買黃金,各國的貨幣則以固定匯率盯緊美元。白話文講就是:這是一個「美元本位」的國際匯兌體系,這個體系讓英磅退位,確立美元的霸權地位。
尼克森震撼與油元維繫住美元霸權
但到60年代後,美國的逆差惡化、美元大量流出,而如法國戴高樂則頗有「惡意」的一直拿美元換黃金,美國又承受黃金流出。1971年尼克森突然宣布終止黃金兌換、之後匯率轉變為浮動匯率,布列敦森林體系算是壽終正寢,此事以「尼克森震撼(或衝擊)」聞名,主其事的官員是當時的財政部次長、日後終結通膨最著名的聯準會主席伏克爾。 (相關報導: 「他是中美建交的推動者和決策者,我們對此高度評價!」卡特在美逝世,中國外交部:深切哀悼 | 更多文章 )
之後美元匯率仍不穩定走貶,1973年又碰上石油危機、油價高漲,各國頗有棄美元而去之勢。這時尼克森作了一件影響深遠的事:派財長西蒙(William Simon)與當時全球最大產油國沙國談判,簽下俗稱「油元協議」的加強兩國合作協議,基本操作就是:沙國報價與出口原油只以美元計價,取得的美元則回頭投資美國公債;美國則承諾對沙國的安全提供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