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民進黨政府在行政院國情介紹中,將台灣超過九成的漢人族群改列為「其餘人口」,引發社會譁然。這不是單純的行政分類錯誤,而是一場蓄意操弄認同、扭曲歷史的政治工程。當「抗中」、「去中」成為執政的唯一信仰,連台灣人民的血脈、族群結構都可以被淡化乃至抹去,這樣的執政思維,無異於自我切割文化根基,甚至失去最基本的事實尊重。台灣社會多元共融,無庸置疑。但現實是,依據學術研究與歷史資料,台灣人口超過九成以上具有漢人血統,這是一個文化與歷史的事實,不是政黨可以任意重寫的數字。如今政府卻將「漢人」從族群項目中消除,粗暴歸類為「其餘」,彷彿在統計表格裡,「漢人」是一種不該被提起、應被遺忘的存在。這種作法,根本不是在尊重原住民族或促進多元,而是打著多元名義,行「去漢化」之實。民進黨政府長期透過教育改革、文化論述、政策名稱等手段,逐步淡化「中華文化」元素,從國文教材大幅刪減古文,到刻意排除傳統節日中的歷史脈絡,再到如今連「漢人」這個族群身分都不願承認,顯示其去中政策已從意識形態走向制度層面的實踐。更令人擔憂的是,這樣的去中思維早已滲透到國家治理的方方面面。對外政策上,台灣越來越像是美國的戰略附庸,一邊送上晶片,一邊被要求在區域緊張中扮演抗中前線;對內則是政治正確凌駕科學事實,政治立場決定歷史敘述。最終,不僅是「漢人」這個詞會從統計中消失,連台灣人的歷史與文化根脈也可能一併被清洗。誠然,族群認同的建構不應被單一文化壟斷,但這並不代表可以否定事實基礎,更不代表可以為了政治操作而篡改台灣社會的真實組成。九成人口的族群被消音,這不是多元,而是霸凌;不是進步,而是倒退。民主社會的根本是尊重現實、包容差異,而不是選擇性認同、排除主流。民進黨若繼續在抗中、去中當中迷失自我,終將在去歷史、去事實的道路上愈走愈遠。台灣的認同,應該是建立在真實之上,而不是政治幻象之中。當一個政府連「我們是誰」都要用謊言來改寫,這樣的政府,是否還值得人民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