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灣興衰決擇!激進台海路線面臨的衰台惡果
當今,美國與中共國處於「低階期」的「新冷戰」(此「低階」是相較美蘇「第一次冷戰」的強度而言)。中華民國對於美國而言至少有兩大意義:其一,臺灣對於中共國和美國有優先的特殊利益和價值意義,並且位於當今「新冷戰」的最前沿;其二,臺灣的戰略位置和經濟地位(如高階晶片製造占世界九成),在美國對中的總體戰略和印太地緣政治以及經濟安全裡,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美國必然力圖保台,同時美方也要利用臺灣作為刺激、牽制、消耗中共的首要「戰略棋子」,而「戰略棋子」就意味著可能遭到中共的打擊報復。這意味著中華民國有深陷於大國鬥爭「漩渦」的「棋子」的風險,此風險的大小程度攸關生死興衰。
本文的「棋子」和「棋手」等這些名詞皆中性概念無褒貶,不含價值判斷,只是為了把複雜的戰略問題講得通俗易懂一點,僅此而已無他意。「棋子說」指國家在國際戰略、地緣政治裡的地位作用而言,不是指國家失去自主權,而是說自主的小國面對敵對大國,因為弱小而必須依靠己方大國的保護,所以必須有配合大國戰略的政策和言行,如此必然被對立一方的大國施壓甚至於面臨衝突及戰爭,小國就猶如大國戰略「大棋局」裡的「棋子」,但是「棋子」並非完全被動或者不自主的,小國有自主權但是「身不由己」,這是接受大國保護必須付出的代價,但是這樣的小國不等於大國的戰略資產,歸根到底小國法理上是有主權的,並且可以有所自主的,可以有政治智慧和政治藝術尋求在大國「冷戰」中避戰避禍的。
言歸正題,中共國有世界第二位的政經和軍事的綜合實力,其對於中華民國臺灣的政治企圖是「統一」。中共國對於臺灣作為美國「新冷戰」的「第一戰略棋子」,對於臺灣做出刺激、牽制中共國的作為,中共會有什麼樣的應對呢?這是值得深究的中華民國生死攸關的問題。首先美中之間因為核武和利益權衡,所以爆發「熱戰」(兩國間直接戰爭)的可能性微弱,不大可能出現引發美中「熱戰」的中共入侵臺灣的「大戰」,但是卻有中共發動「台海小戰」的可能性(如「隔離要港」、「要道封控」和短期的局部衝突)。「隔離要港」來源是2024年10月14日中共開展「聯合利劍—2024B」的圍台軍演,中共海警艦隊首次參加圍台演習,解放軍和海警演練「聯合戰略警區」,演練「隔離」作為的全流程,及與軍艦整體支援模式,其目的是「要港要域封控」。這次軍演表現的是中共對台的預案。所以說這不是戰爭,然而隨時可能激化成局部戰爭的軟性局部衝突,所以本文稱為「軟性台海小戰」。而「台海小戰」一詞則包涵「軟性台海小戰」(如「隔離要港」等)以及可能的短期局部戰爭。因為「軟性台海小戰」不是戰爭,所以至多使得美中從低階的「冷戰」升級為高階的「冷戰」,不會引發「熱戰」,最後美中之間會通過施壓和談判交易解決此「軟性衝突」,這使得中共國和美國可以繼續保持「冷戰」的局面,這符合美中的利益。
(相關報導:
幕後》美國駐韓聯軍司令退役四星上將為何入陣漢光兵推?台海開打有一個重大想定
|
更多文章
)
而這「台海小戰」卻能沉重打擊「戰略棋子」的臺灣的經濟和人心,甚至於還會使川普覬覦的臺灣晶片製造業被要求被迫遷往美國避險。但是此「小戰」會使美國國際威望受損,也會使中共面臨嚴厲的國際制裁等,所以中共國謹慎不發,美國則保持警戒。但是「台海小戰」(如「隔離要港」、「要道封控」等)隨著「冷戰」進程只會越演越烈的邏輯,會越來越迫近。目前中共和臺灣事實上已經處於「非戰爭脅迫行動(Short-of-war Coercion Course of Action) 」的狀態,「灰色地帶衝突」手段的運用已經是常態(如中共軍機飛過「海峽中線」、圍台軍演等),所以與升級為「軟性台海小戰」甚至於局部衝突的距離並不遙遠。
中華民國臺灣因為相對中共國比較弱小,首先必須依靠美國保護,所以不得不做美國的「戰略棋子」,但是做「戰略棋子」有激進路線和保守路線之分。「激進棋子」者:自認在「冷戰」的前端,加大配合美中鬥爭的政策和言行,包括以反「中國」言行、台獨言行強硬對立中共,以反制中共壓迫為名作政策和言行上的小摩擦等。更為明顯的是賴清德公示「中國」為反滲透法所定義的「境外敵對勢力」,這是主動「撕破臉」臨近兩岸衝突前的狀態。「保守棋子」者:諸如低調低階配合美國的戰略作為,低調低階反制中共壓迫等。作為「戰略棋子」的激進與保守之分,實質意指承受風險的大小之別。激進者會引發中共嚴厲的政經壓迫和軍事威嚇(如圍台軍演等),嚴重的激怒中共冒險懲台的狠心,有可能引發「台海小戰」。保守者引發的風險要小得多,通常只會引發中共的平庸性政經軍事的壓迫,不會擴大對立衝突。
根據臺灣政治生態,民進黨的綠色「棋子戰略」,是激進的「棋子臺灣」戰略,也就是局限於僅以「臺灣」為名為實,其「棋子」戰略含台獨思維甚至於借「棋子戰略」而挾美謀獨(台獨),所以有不顧風險而激進的傾向。國民黨則奉行保守的「棋子中華」戰略,也就是以中華民國臺灣為名為實並且為「棋子」,在美中之間尋求「親美和中」的平衡,這隱然有「棋手」的思維,是保守「棋子」戰略的,較為不會引發台海衝突,但是其負面後果是中共借機統戰分化而求漸統,美國愈加猜疑且遠藍近綠,美國需要臺灣成為聽話的「戰略棋子」而不要自主的「小棋手」,這樣才更符合美國利益。所以美國必然親綠遠藍,明中立暗支持綠,這也是民進黨能夠持續上臺執政的因素之一。
激進的「棋子臺灣」戰略風險較大,有利於美國不利於臺灣。而且「棋子臺灣」戰略必然面臨兩岸「冷戰」升級為高階冷戰和「台海小戰」結合的風險。當前中共政治是習近平獨裁的極權主義政治,隨著習近平年齡身體的老化和中共政治強硬化,非理性因素的決策可能性也日漸加大,美中「新冷戰」也會隨著冷戰進程演進和加強。中共面對「棋子臺灣」的激進刺激、牽制,出於打擊美國「棋子」的需要,發動「台海小戰」的風險只會愈來愈大。綠營迷信美國保護的「倚美論」和藍營的美國不可靠的「疑美論」都是出於藍綠利益的誤國偏論,臺灣人民應該從藍綠「迷你論述」中清醒過來。
臺灣面臨的危險,首先來自美方因為美國利益第一而只提供對台的有限保護的底線(保護臺灣不被中共侵佔),但是不會為了避免臺灣在局部衝突中受創而動武保台,只會以施壓和談判結束衝突。其二在於小國在大國鬥爭中充當「棋子」不可激進,更不可自取其禍的站到冷戰最前線充當「激進卒」,否則必受報復甚至於台海衝突的懲戒。總之,臺灣不會被美國拋棄也不會獲得「無限保護」,這是美國本於其利益的戰略底線。臺灣如何得以和平呢?這取決於臺灣在美中之間走什麼樣的路線?
(相關報導:
幕後》美國駐韓聯軍司令退役四星上將為何入陣漢光兵推?台海開打有一個重大想定
|
更多文章
)
當今臺灣聚焦于賴清德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論」,中共抨擊威脅的焦點也在此,其實這是次要的,掩飾了核心問題。兩岸現在的核心問題不是很久以來到未來的統獨問題,而是世界冷戰中的臺灣路線,這才是目前兩岸現實的核心問題,是導致兩岸是戰是和?以及臺灣是興是衰?的根本問題。因為「冷戰」攸關中共國的生死興衰,是中共最首要的問題,統獨問題不會影響到中共的生死興衰,不是首要問題。
臺灣是站在美方「冷戰」最前沿做「激進棋子」(綠營路線),還是做「保守棋子」(藍營路線)?這才是中共最關心的問題,所以說賴清德在就職總統演說裡作施政宣示,明確要站到「冷戰」的最前沿,較大威脅和激怒了中共。臺灣聚焦於「互不隸屬論」,是因為從世界冷戰大局看兩岸關係的人太少,而統獨議題在街頭巷尾易於受關注,屬於民眾議題,更是藍綠攻防的攸關黨派利益的問題。
冷戰中,臺灣的兩岸路線是做美國的「激進棋子」還是做「保守棋子」?這才是攸關臺灣生死興衰的第一問題。從賴清德在就職演說作施政宣示,表態走向美中冷戰最前沿的「激進棋子」路線,再到其近來公示「中國」為反滲透法所定義的「境外敵對勢力」,主動「撕破臉」臨近兩岸衝突前的狀態,皆表明賴政府的不明智和難以在冷戰和大國鬥爭中保國保繁榮。
謀獨無關中共生死,冷戰攸關中共生死,賴政府最大敗筆就是深入冷戰,做激進的「配角」(美國是「主角」),甚至站到冷戰最前線做「激進棋子」。其實弱者不能在大國冷戰當中充當激進分子,大國之間不會熱戰,但會發生局部性打擊「激進棋子」立威,反制「棋手」(美國)的戰略作為。所以「冷戰」中的臺灣戰略路線,才是兩岸的現階段最重要的、攸關臺灣生死興衰的最大問題。本文主要就是談這個問題,希望賴政府從意識形態幻覺裡清醒過來,面對嚴峻的現實,不能依靠說大話安臺灣,而是選擇保守的戰略路線,保國保繁榮。也希望臺灣民眾從綠營迷信美國的「倚美論」和藍營的「疑美論」中清醒過來,理智支持保守的戰略路線。中華民國臺灣是興是衰呢?兩岸是衝突還是和平呢?這取決於在美中冷戰中,中華民國決擇什麼樣的「棋子」路線?保守的「棋子」戰略路線才是上策。
二、台海衝突和美國施壓談判皆會帶來惡果
2024年10月3日中華民國海軍司令唐華接受雜誌《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訪問,他以「蟒蛇戰略」(Anaconda Strategy)形容共軍戰術,指共軍持續增加在台灣周邊的軍事存在,從機艦數量到執行任務的時間都翻倍成長,這是做好「封鎖台灣」的準備。台灣則是展現克制,並尋求國際支持,避免讓北京有藉口對台發動封鎖。10月14日中共開展「聯合利劍—2024B」的圍台軍演,中共海警艦隊第一次參加圍台演習,解放軍和海警演練「聯合戰略警區」,其目的是「要港要域封控」。
(相關報導:
幕後》美國駐韓聯軍司令退役四星上將為何入陣漢光兵推?台海開打有一個重大想定
|
更多文章
)
同日,前中共將領王雲飛接受《東森新媒體ETtoday》採訪,稱中共軍方「第一次」明確表態「要港要域封控」和「對海對陸打擊」,這是以前從未有過如此明確內容。這顯然是針對賴清德政府深入冷戰的激進「棋子臺灣」和「務實謀獨」結合的路線。但是中共在台海不會採取「全面封鎖」的「蟒蛇戰略」,很可能是在臺灣領海外的海域,針對駛往臺灣船隻進行登檢,也就是採取「隔離」作為,可對台施壓,同時不會引起美國過度反應,也不會妨礙台海的國際航運。「聯合利劍—2024B」的海警艦隊實際演練了「隔離」作為及與軍艦整體支援模式。中共這種「隔離臺灣」一旦實施,並且不妨礙台海的國際航運,避免引來美國日本等國激烈反制,但是會首先限制台灣的貿易和能源輸入、軍火輸入等,導致經濟衰退影響民生。其次持續的軍事威脅會製造社會人心的恐慌動盪,引發政治動亂。這有點相似美蘇冷戰時期的「柏林封鎖」,但是美蘇沒有「熱戰」,如果中共未來實施低於封鎖的「隔離要港」,美中也不會有「熱戰」,美國對中會一邊全面施壓,一邊談判甚至交易,最後雙方各自收穫一定條件,中共解除「隔離」。而受盡損失和付出代價的是中華民國臺灣。
「隔離要港」實際上算是軟性的局部衝突,是「軟性台海小戰」,比戰爭形式的局部衝突要遠遠低風險,而且可進可退,風險可控。美國不會動武而是施壓談判,這反而便於中共「打打談談」,對台衝擊也更大。可以預測,如果賴政府深入冷戰繼續實施「棋子臺灣」和「務實謀獨」結合的激進路線,那麼中共善用局部衝突求勝的習慣性作為和賴清德路線必定發生碰撞,中共會「隔離要港」、「要道封控」、「隔離臺灣」,甚至會引發擦槍走火的衝突乃至局部戰爭,中共「二十大」明講「打贏局部戰爭」,中共已經做了充分準備和公開宣示。
何去何從呢?賴清德政府如果以臺灣利益為第一,是回到蔡英文政府對中的路線並且更加柔化呢?還是一意孤行對中共好強好鬥取悅民粹,讓臺灣面臨危險呢?是讓被川普覬覦的晶片製造業可能被迫遷往美國避險呢?還是讓臺灣避禍避險保住產業繁榮和安居樂業呢?賴清德政府的路線,目前對於國家最大的危害是:冷戰攸關中共國的生死興衰,賴政府採取積極配合美國對中冷戰的激進路線,又把「謀獨」植入「冷戰」路線,這只會綜合性激怒中共,讓中共更加處於焦慮,最終可能對台採取「隔離要港」、「要道封控」等戰略作為,這樣會置國家人民於險地,至少會導致臺灣衰落和失去繁榮的惡果。賴清德政府想收穫的是什麼呢?
可以說,「隔離要港」甚至擦槍走火引發「台海小戰」,是賴政府不顧小國弱者在大國鬥爭中的生存之道,棄明智保台而求激進得民粹,以激進的「冷戰棋子」的路線給臺灣帶來空前風險。確切說:賴政府激進的「棋子」路線給中華民國臺灣帶來了冷戰最前線的風險,一旦「隔離要港」等惡果發生,國家必陷於大國鬥爭和談判交易的「深淵」(近似今日烏克蘭的前車之鑒),然後被迫走向衰落和失去繁榮。那麼,誰完全的始終的承受這惡果呢?是人民和國家,而不是某一任政府、某黨和政綱。所以「損台益獨」是危險的,是使不得的。
(相關報導:
幕後》美國駐韓聯軍司令退役四星上將為何入陣漢光兵推?台海開打有一個重大想定
|
更多文章
)